向嬰兒學習
嬰兒完全地接納自己的恐懼、憤怒、欲求、無知,像嬰兒這樣對自己坦誠,才會找到自我生長的真實起點。
責任編輯:陳斌
一個心地回復單純如嬰兒的成人,多半已看到了人生的種種側面,比較透徹地理解了人性,也很大程度上理解了物性,從而更能持守自己的己性。
(本文首發于2018年3月29日《南方周末》)
嬰兒完全地接納自己的恐懼、憤怒、欲求、無知,像嬰兒這樣對自己坦誠,才會找到自我生長的真實起點。
“人生而自由,卻又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盧梭善做驚人之語,他在《社會契約論》開頭的這句話,讀起來很帶勁,一下就將人帶入到對嬰兒狀態的向往之中。盡管他更看重的,其實是通過《愛彌兒》式的自然主義教育和契約式的政治建構,打破枷鎖,保衛人的自由。
但嬰兒的確是真實的起點。不僅是物理時間的起點,也是至誠的起點。嬰兒怎么經驗,就怎么感受,怎么表達。他潛藏著作偽與自欺的可能,卻還沒有發展出真俗二心的結構。吃喝拉撒,哭笑醒睡,爬咬翻觸,他純然自如地呈現自己,也令與之相遇的正常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