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諫為什么敢言?
宋代有兩項人事任命,都是天子親擢的,一是除拜宰相,一是委任臺諫官。
責任編輯:陳斌
蘇軾說:臺諫官“言及乘輿,則天子改容;事關廊廟,則宰相待罪”。“待罪”是指執政官若受臺諫官彈劾,即停止履職,居家等待君主的裁決,最后往往是宰相引咎辭職。圖為蘇軾畫像。
(本文首發于2018年3月29日《南方周末》)
宋代有兩項人事任命,都是天子親擢的,一是除拜宰相,一是委任臺諫官。
宋王朝的監察官——臺諫以敢言著稱,是強勢的存在,發現政府“一事過舉”,立即“議論蜂起,章奏交上,往往以死爭之”。當然,說“以死爭之”未免有些夸張,因為宋代的臺諫官實際上并無“死”的風險。相傳宋太祖立有誓約,藏于太廟,子孫繼位之初,都要入太廟立誓,誓詞是:“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因此,兩宋三百余年,基本沒有一個臺諫官因為上書言事而獲殺身之罪,即便出口不遜,受到薄責,很快又獲得擢升。
宋朝臺諫官的監察權與彈劾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