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保障與代際公平:為什么家庭重要

需要國家制定實質性社會政策來保障家庭養老,提供家庭養老的稅收優惠政策、社區支持系統等等。

責任編輯:戴志勇

2017年5月19日,在安徽臨泉縣呂寨鎮五岳村,村民在查看貧困戶子女支付贍養老人費用的公示。五岳村將貧困戶姓名及其子女姓名、每季支付給老人的贍養費公示出來,以此督促子女盡贍養老人的責任和義務。(東方IC/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3月29日《南方周末》)

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模式最大問題就是,它的道德推理模式從開端上就越過人類生活處境的一個根本向度,即脆弱與依賴,而養老問題恰恰是從這一處境中生發出來的。

需要國家制定實質性社會政策來保障家庭養老,提供家庭養老的稅收優惠政策、社區支持系統等等。

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形勢日益嚴峻,養老保障領域中的代際問題也愈加凸顯出來,代際公平與正義已經成為當前養老制度改革的一個重要的背景和推動因素。在代際公平的視角下,養老制度的本質,是一個在經濟上活躍與已不活躍的成員之間,如何分配資源的倫理和政治問題。

代際分配危機

具體而言,我國養老領域中的代際分配危機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上。從宏觀層面上看,在人口老齡化加速行進、少子高齡化現象并存的條件下,工作的一代人需負擔的退休一代人的數量必然會越來越多,負擔的時間也越來越長,結果必定是代際之間負擔越來越不公平。如果無法有效平衡代際之間的負擔,現行養老保障制度總有一日會面臨收不抵支、無法為繼的局面。

微觀層面上的代際分配危機,表現為家庭內部的傳統反饋模式愈加失衡。早在上世紀80年代,著名社會家費孝通就指出,“養兒防老”是均衡社會成員世代間取予的中國傳統模式,并指出,中國家庭結構的“反饋”模式,不同于西方的“接力”模式。然而越來越多的社會學研究發現,傳統的反饋模式也面臨著嚴重的挑戰,市場化和理性經濟人的交換邏輯,侵蝕和扭曲了作為反饋模式基礎的反哺意識。

上述狀況表明,代際公平問題已經成為中國養老保障制度迫在眉睫的危機,在這一點上,中國學者與西方學者有著高度的共識,即代際公平應當成為現代養老福利制度的一個重要價值基礎。

西方學者解決代際公平的思路

從國外研究的歷史和現狀看,代際公平是近幾十年才興起的前沿研究領域。在發展早期,代際公平理論集中在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議題上,主要關注當代人與尚未出生的后代人之間,如何公平地分配各種社會和自然資源的收益和成本,以及分享發展的平等機會。但隨著近幾十年西方社會老齡化,人口結構的改變所帶來的撫養比的改變,使得作為代際契約的社會保障制度的持續性和互惠性都受到了挑戰,現在工作的一代,很可能無法期望在老年時得到他們現在所提供給老年人的給付水平,這就引發了同時存在的不同年齡組之間的代際公平與正義問題。

雖然問題的焦點有所改變,但主導討論的自由主義框架并無變化,養老領域中的代際公平問題,依然被表述為如何在世代(generation)之間維持公平契約的問題,并導向兩種代表性的解決路徑:一條是古典自由主義式的,主張“私有化”養老責任;另一條路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