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昭和館
昭和館展出了從1935年至1955年這二十年間日本國民生活的實物及圖文資料,然而,僅僅憶苦思甜,這足夠嗎?
責任編輯:楊嘉敏
(本文首發于2018年3月29日《南方周末》)
二戰結束后,在東京新宿的伊勢丹百貨店,美軍進餐后留下的殘羹剩飯,順帶著煙頭和紙屑會被一鍋煮成燉菜,分發給饑餓難耐的日本民眾。誠然,周恩來曾經說過,“日本人民也是日本侵略戰爭的受害者”,這是昭和館內讓人感到震撼的內容之一。
昭和館展出了從1935年至1955年這二十年間日本國民生活的實物及圖文資料,然而,僅僅憶苦思甜,這足夠嗎?
在東京都千代田區,有一座建于1999年的日本國立博物館“昭和館”。該館一共七層,自下而上依次是咨詢臺?放映室、特別展會場、研修室、圖書室、影音資料室和常設展廳(六層、七層)。除常設展廳之外,其他樓層均可免費參觀。在昭和館,每月都有東京及附近中小學校的學生組團前來。錯開團體參觀時間的館內則略顯冷清,訪客可先在七層展廳入口處借取一臺語音導游講解器,隨后順著指定路線,從上而下信步參觀即可。
昭和館。
日本的昭和史,從1926年12月25日至1989年1月7日,凡六十三年。昭和館常設展廳以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為分界點,展出了從1935年至1955年這二十年間日本國民生活的實物及圖文資料。整個展覽內容分為“告別家人”、“思念家人”、“1935年左右的家庭生活”等十五個主題,著重介紹了日本國民在二戰及戰后復興時期的艱苦生活?;厥渍押?,憶苦思甜,這正是昭和館的建館主旨所在。
洗腦后的狂熱
走進七層展廳,便能看見一側玻璃展柜中懸掛著一條泛黃的白色布帶,這是制于1940年的護身符“千人針”。二戰時期,伴隨著日軍不斷擴大對外侵略,越來越多的男性國民被征兵上陣,留守后方的家中女性為了趕制一條千人針,紛紛走上街頭,向路人“乞針”。一人一針,集滿千針方算大功告成。雖然這種一米余長的護身符難以清洗,虱子橫生,給原已堪憂的戰地衛生平添了負擔,但信奉千人針能防彈的日本人為數眾多,促使縫制饋贈千人針成為當時日本街頭巷尾一道四處可見的尋常風景。
這條制于1940年的護身符“千人針”上面,由密密麻麻的紅色線頭點描出一匹呈奔跑狀的猛虎,日本民間相信老虎是“奔千里必自歸”的猛獸。
包括千人針在內,昭和館的多數展品皆與二十世紀上半葉那場戰火紛飛的戰爭息息相關。如今,站在這些靜默無言的展品面前,恍然之間,仿佛又回到了昭和館所有故事開始的那個年代。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后,《朝日新聞》《每日新聞》等日本主要報紙臨時增投巨額資金用于戰事報道,并向中國派遣了大量記者、特派員和知名作家。在媒體的大肆渲染下,日本民眾對這場戰爭的關注度急遽上升,就連本該“散學歸來早,東風放紙鳶”的兒童也開始熱衷于模仿士兵爭斗的“戰爭游戲”和扮演照料傷員的“護士游戲”。到了1933年,日本因不滿國際聯盟(聯合國的前身)認定其在中國東北的侵略行為而宣布退出國聯。徹底脫離國際社會意味著來自外界的真實消息越來越難以進入日本國內,再加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