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損傷患者的新希望
美國科學家首次利用神經干細胞在靈長類動物上治療脊髓損傷取得進展,這為脊髓損傷患者的康復帶來新的希望。
責任編輯:朱力遠
接受神經細胞移植治療后,已癱瘓兩年的波蘭男子重新開始行走,甚至能騎行三輪車。
(本文首發于2018年3月29日《南方周末》)
美國科學家首次利用神經干細胞在靈長類動物上治療脊髓損傷取得進展,這為脊髓損傷患者的康復帶來新的希望。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每年約有25萬-50萬的脊髓損傷患者,其中約有一半患者最終發展成肢體癱瘓,給患者、家屬乃至整個社會帶來無盡的痛苦和沉重的經濟負擔。不過,最近日益成熟的干細胞移植技術,展現出了修復受損神經系統的巨大潛力,為脊髓損傷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從大鼠到猴子
據2018年2月26日英國《自然醫學》雜志報道,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神經學家馬克·圖辛斯基(Mark Tuszynski)教授團隊將人脊髓神經祖細胞移植到脊髓損傷獼猴的受傷部位,發現移植的人神經干細胞不僅在猴子體內存活了至少9個月,并與猴子的神經系統產生連接,而且能幫助四肢癱瘓的獼猴恢復前肢的部分功能。這是首次利用神經干細胞在靈長類動物上治療脊髓損傷取得可喜的進展。
三十多年來,神經科學家一直在嘗試利用人的神經干細胞移植來治療脊髓損傷。之前,科學家們已在嚙齒類動物上開展了一系列臨床前的研究,移植的人神經干細胞也能幫助大鼠恢復已癱瘓的四肢功能。但是由于嚙齒類動物與人類身體構造存在顯著差異,而且體型小、壽命短,導致利用嚙齒類動物建立的治療方法很難擴展到人體身上,因此嚙齒類動物實驗更多在基礎研究上發揮作用,對人體臨床試驗的參考價值則大打折扣。
圖辛斯基教授是一名資深的神經科學家,一直致力于神經發育學和干細胞治療脊髓損傷的研究。圖辛斯基教授團隊在總結前人的研究時發現,脊髓損傷之所以難以修復,主要是損傷部位存在一些抑制因素,如損傷部位會產生一些抑制軸突生長和細胞外基質形成的蛋白,同時也缺少促進神經細胞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柯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