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人茶話】讀蔣介石日記隨感
蔣介石被說成是對日 “不抵抗政策”的始作俑者,并不冤枉
責任編輯:劉小磊
蔣介石被說成是對日 “不抵抗政策”的始作俑者,并不冤枉
4月末的最后一個星期,我有機會去美國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中部的斯坦福大學,參加一個關于漢族形成歷史的國際研討會。飛機抵達 SanFrancisco機場的時間正是起飛的時間:23日上午。憑空多賺了一天,讓人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愉悅。
SanFrancisco在中文里有兩個譯名,一為音譯,稱三藩市,一作意譯,曰舊金山。一百多年前,來自中國的苦力們在此地登岸后,被帶去淘金、筑路,據說斯坦福大學就是由通過修鐵路而大發其財的斯坦福先生捐建的。
斯坦福大學的校園很美,藍藍的天,燦燦的陽光,成片成片的樹木,綠地上隨處可見曬日光浴的MM。因為提前兩天到達,第二天一早,我便去了胡佛研究所查閱目前備受關注的蔣介石日記。
大會開始于24日,歷時3天,共有41位學者作了報告。在北美,圍繞這么專門的題目,能聚集如此眾多的來自各國的學者,算是非常不容易的了。令我吃驚的是,會議的組織者T.Mullaney先生年紀還不到30歲,他和法國、澳大利亞的同行結成了一個研究小組,研究“漢”(漢人、漢族、漢民族)這一世界最大族群的歷史,以及有關“漢”的歷史的表述問題。大概近年我在該領域發表的若干論文引起了他們的注意,所以素昧平生的我也獲邀參加了這次主要是人類學者出席的大會。
“漢”這一名稱源遠流長。公元前202年,項羽在四面楚歌聲中落敗后,劉邦取得了中原天下,建立了漢朝。從此,“漢”成為中原居民的符號?;仡櫷?,我們不應該忘記,“漢人”曾經是一個“他稱”——周邊居民對中原居民的貶稱。在部落族群之間的對立爭斗中,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