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不是各種心理問題的根源
智力、情緒、性格和健康,要么受先天影響最大,要么受非共享環境影響最大,而受共享環境影響常常很小。
責任編輯:陳斌
(本文首發于2018年3月29日《南方周末》)
智力、情緒、性格和健康,要么受先天影響最大,要么受非共享環境影響最大,而受共享環境影響常常很小。
說來慚愧,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不知道網絡上的流行語“原生家庭”是什么意思,畢竟這是一個在主要的心理學教材及文獻中并不常見到的術語。等我花了一番工夫把這個詞的來龍去脈弄明白之后,我的第一反應是:平時說話用“我成長的家庭”挺好的,為什么要搬出一個小眾的術語來表達呢?
我認為這源自公眾對知識的誤解,和建立在誤解之上的對知識的崇拜。“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這個概念,最早是由美國精神科醫生Murray Bowen在1960年代提出的,大體上指的是一個人成年之前所處的家庭。有媒體把被收養的孩子的親生父母家稱為“原生家庭”,這可真是天大的誤會。
我們平時無論說話還是寫作,把自己的觀點準確地傳達給對方是最要緊的,這個觀點不會因為你加進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