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曼尼諾夫: “六呎半的 愁眉苦臉” 作曲家

俄國作曲家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v,1873-1943)的作品,許多自命不凡、自認品位甚高的樂評家和音樂史家對之評價并不高。

責任編輯:朱又可

(本文首發于2018年3月29日《南方周末》)

俄國作曲家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v,1873-1943)的作品,許多自命不凡、自認品位甚高的樂評家和音樂史家對之評價并不高。然而,喜歡古典音樂的大眾和不少鋼琴演奏家卻十分喜歡聆聽或演奏拉氏的作品,特別是他的第二和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前者的主題旋律被改編為流行歌曲,后者經由賣座影片《Shine》(一譯《閃亮的風采》,1966)的渲染,變成了演奏者技巧的試金石和觀眾的寵兒。這兩首協奏曲的知名度足以壓蓋他所有的其他作品:三首交響曲和其他管弦樂曲,三部短歌劇,少數的室內樂作品和大量的鋼琴獨奏曲和歌曲。在世界各地的古典音樂會上,拉赫曼尼諾夫是一個響當當的名字,然而在音樂史和音樂研究領域,他只不過是一個無足輕重的邊緣人物,和他同時代的史特拉文斯基的地位無法相比。

我個人卻是一個拉氏的粉絲,聽他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的唱片長大。這首曲子的旋律可謂蕩氣回腸,特別是第二樂章,在我年輕的心靈中勾起了無窮的浪漫幻想。他的第一和第四號鋼琴協奏曲卻似乎乏人問津。此次2018年第46屆香港藝術節請到俄羅斯鋼琴家馬祖耶夫(Denis Matsuev)和俄羅斯“史維特蘭諾夫”國家交響樂團來港獻藝,把四首協奏曲分三場連續演奏,另配以史特拉文斯基的《火鳥》組曲、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和拉氏自己的《交響舞曲》,三場爆滿,一票難求,我只選最后一場,主要就是為了欣賞拉氏的冷門作品:第四號鋼琴協奏曲。當晚的節目還有他晚年的《交響舞曲》,并配以熱門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柯珂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