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年一遇的大地震

這個地方是地震危險區,它可能發生大級別的地震,作為一個長周期的預測,從科學的角度應該是一件不難的事情。難的是臨震預報,比如說確定某年某月某一天要發生地震

責任編輯:朱力遠


通過對大地震的研究,科學家無疑會獲得一些更有價值的東西。

“關于地震,很多規律性的東西我們還沒有認識到,或者很多物理上的東西我們還解釋不了,但是對一些現象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這要匯集成處理數據,繪制災區形勢變化圖,并不斷地跟蹤。”中國地震局震災應急救援司副司長苗崇剛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我們正在搞發震構造調查,對地震地表破裂帶、地震引起的地面形變帶和發震構造環境等現象進行調查。”苗崇剛介紹,為了掌握震區地震的發生規律、特點、活動性,汶川震區增加了一千多個流動觀測設備,這會為解釋地震發生的過程、震源的機理,提供很重要的依據。

由中國地震局牽頭,專家們正在著手編制新的抗震設防烈度標準——第五代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為將來的建設工作提供抗震設計依據。

關于地震動參數區劃圖的編制,一些發達國家的慣例是每5年左右進行一次小修訂,每10年左右進行一次大修訂。汶川地震后,災區的重建顯然不能依據過去的地震動參數區劃圖,也不可能等到2010年中國新版地震動參數區劃圖修訂結束時再開展。

全國地震區劃圖編制委員會專家經過十余天工作,并結合新的考察數據,緊張編制修訂了《四川、甘肅、陜西部分地區地震動參數區劃圖》,作為對目前仍在使用的第四代《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的局部修訂。

據悉,國家地震安全性評定委員會和全國地震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聯合組織專家組,已對全國地震區劃圖編制委員會編制完成的《四川、甘肅、陜西部分地區地震動參數區劃圖》進行了審查。

有關專家特別指出,地震動參數區劃圖是一般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要求,對于國家重大建設工程和受地震破壞后可能引起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等,則須開展專門的地震安全性評價。

正是“5·12”巨震,讓目前正著手編制的中國第五代地震區劃圖更加著重考慮對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作用。

把預測和預報分開來

成都市外90公里,就是龍門山脈。這是一個風景優美、物種豐富的自然保護區,而在地質專家眼里,龍門山地層具有復雜性、混雜性、不連續性、不完整性:多數的南北向斷裂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