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榜”時代,假裝被注意到的文學
榜榜皆江湖
責任編輯:朱又可
2018年1月7日,中國小說學會2017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發布,我在微信朋友圈寫到:“排行榜,好書榜,年度多少種好書,某某報、某某周刊、某某網站年度十本好書,年度不能錯過的多少本好書,榜榜皆江湖。”隔天,《亞洲周刊》2017年十大小說發布,我再發一條微信:“又一個榜單,和昨天中國小說學會發布的2017年中國小說排行榜長篇小說竟然無一重合。我很好奇,大家讀的都是2017年中國長篇小說嗎?”
要回答這個疑問,首先的問題,中國每年有多少和文學相關的榜?我粗略地再檢索了下,一共找到35個,包含綜合的圖書榜、專門文學榜和分文體的小說詩歌散文等。這肯定是一個不完全的數字。就我手上的35個榜單看,最早的是2017年11月發布的“第二屆中國長篇小說年度金榜”,“金榜領銜作品”是剛剛去世的紅柯的《太陽深處的火焰》。最遲的是今年2月底出榜的《揚子江評論》2017年度文學排行榜和中國作家協會年度網絡小說排行榜。其中,《揚子江評論》2017年度文學排行榜是“全國38位中青年批評家和6位重要文學期刊主編參與提名,全國14位著名批評家(含7位權威學術期刊主編)參加終評”的結果,是該年度評委陣容最豪華的榜單。
仔細看這些榜的發布,有原創文學刊物和專業文學批評刊物的,比如《北京文學》已屆29年的當代文學作品排行榜、第十四屆《當代》長篇小說年度論壇、第二屆《收獲》文學排行榜以及首屆《揚子江評論》年度文學排行榜等;有文學研究團體的,如已經連續發布18年的中國小說學會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有新浪讀書、豆瓣讀書、騰訊等網站的好書榜,有人民文學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的“本版”十大好書,有《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新京報》《現代快報》《華西都市報》《人民日報》《中華讀書周報》《中國青年報》《出版人》《作家文摘》等報刊年度好書,有深圳、昆明等城市讀書月好書推薦,有單向街書店文學獎年度好書,有中國出版家協會文學好書榜、國家廣電優秀網絡文學作品推介、中國作家協會年度網絡小說榜,有文學評論家王春林的“一個人的小說排行榜”……幾乎我們能夠想到的文學的管理、生產和消費環節都介入了“排榜”嘉年華。
統計發現,35個榜前21位(最后5部入榜次數相同)的長篇作品和中短篇作品集按入榜次數多寡排列分別是:《勞燕》(張翎)《梁光正的光》(梁鴻)《平原客》(李佩甫)《重慶之眼》(范穩)《心靈外史》(石一楓)《回望》(金宇澄)《芳華》(嚴歌苓)《早上九點叫醒我》(阿乙)《吃瓜時代的兒女們》(劉震云)《中關村筆記》(寧肯)《國王與抒情詩》(李宏偉)《飛行家》(雙雪濤)《奔月》(魯敏)《唇典》(劉慶)《好人宋沒用》(任曉雯)《青苔不會消失》(袁凌)《甲馬》(默音)《金谷銀山》(關仁山)《驅魔》(韓松)《溫柔之歌》(斯利瑪尼)《撒旦探戈》(拉斯洛),入榜次數靠前的《勞燕》和《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