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八路軍”武警格局隨時代巨變
有著35年歷史的武警部隊,從年初起不再列入國務院序列,而由黨中央、中央軍委集中統一領導,實行中央軍委-武警部隊-部隊領導指揮體制后,迎來第二次深度變動。
責任編輯:姚憶江
原武警森林部隊并入應急管理部,由原來的現役編制轉為行政編制。
(本文首發于2018年4月5日《南方周末》)
有著35年歷史的武警部隊,從年初起不再列入國務院序列,而由黨中央、中央軍委集中統一領導,實行中央軍委-武警部隊-部隊領導指揮體制后,迎來第二次深度變動。
2018年3月21日,《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正式公布,在這次機構調整方案中,武警部隊的調整無疑是直接涉及人員數量最大的:全國幾十萬的公安現役部隊和武警下屬的森林、水電和黃金部隊都將轉入地方,不再是現役部隊。
有著35年歷史的武警部隊,從年初起不再列入國務院序列,而由黨中央、中央軍委集中統一領導,實行中央軍委-武警部隊-部隊領導指揮體制后,迎來第二次深度變動。
其實在新中國成立后的歷史上,武警部隊已經有過多次沿革,有些警種部隊也多次經過現役——非現役的變動。直到1982年再次調整之后才形成了被稱為“八路軍”的武警格局。
這個格局中,武警部隊序列中有八大警種:內衛、邊防、消防、交通、森林、水電、黃金和警衛。其中,邊防、消防和警衛是公安部直屬的現役警種,對于它們有一個專門的稱呼“列入武警序列的公安現役部隊”,其他警種歸武警總部領導。
武警部隊擔負的主要職能是衛戍地方、搶險救災和參與地方經濟建設等任務,所以各個警種的武警官兵自己稱呼自己為地方部隊,而將解放軍部隊稱呼為“大部隊”。
歲月變換里,這支歸屬復雜的武警部隊留給我們的,是一個復雜的歷史圖景。
1949:武警前傳
1949年前,在長期的革命歷程中,中共就總結出來“兵民是勝利之本”。作為這一思想的體現,毛澤東在討論中國革命戰爭策略的時候就明確提出,正規的紅軍和作為地方武裝的赤衛隊不可偏廢。如果沒有地方武裝的支持,正規紅軍就不可能集中兵力去對抗敵人的大兵團,這點至為關鍵。
在后來的抗日戰爭中,中共充分利用過去的成熟經驗,將根據地的地方武裝分為不脫產不離鄉的民兵和相對正規的“脫產不離鄉”的區小隊/縣大隊,通過發動群眾進行斗爭的方式,使得八路軍可以集中主力部隊與敵人開展運動戰和山地游擊戰,地方武裝則在敵后、側后襲擾敵軍。這些地方武裝在鋤奸懲叛、保衛政權機關和發動、保護群眾運動方面,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當解放戰爭中全國勝利快速到來的時候,許多地方武裝迅速升級整編成為解放軍的主力部隊開始“南下”,但是留在當地的部隊仍然責任不輕。由于國民黨軍快速地潰敗,其收編的土匪游雜武裝又試圖走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柯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