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撒網”,去海外“捕魚” 吉利靠什么大手筆收購
有了吉利汽車和沃爾沃汽車兩大海外資本平臺,吉利集團的海外收購似乎更為得心應手。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16年11月2日,上海,吉利董事長李書福出席沃爾沃旗下國產沃爾沃S90L發布會。
(本文首發于2018年4月5日《南方周末》)
八年間,李書福兩次大手筆收購,均讓業內震驚——他分別將沃爾沃和戴姆勒兩家著名車企攬入旗下。
最近的一次發生在2018年2月23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吉利集團”),通過二級市場收購,于2018年2月23日獲得戴姆勒(Daimler)9.69%具有表決權的股份,成為其單一最大股東。
這一股份的價值約90億美元。吉利集團并未披露具體資金來源,其CFO李東輝稱,這一交易資金是通過吉利海外子公司在境外結合了債權、股權和金融產品的安排。
最近五年,吉利集團的資產規模已經從2013年的1262億元人民幣,增長為2017年三季度的2446億,翻了近一倍。
中國大部分車企偏好與外資車企合資。他們要么走“市場換技術”、“合資反哺自主”的道路,要么勒緊褲腰帶埋頭苦干自主創新。而吉利這個民營車企,為何卻走出一條“股權換技術”“、投資換技術”的路?
“能不能給我一個失敗的機會?”
和今天互聯網造車新勢力們比起來,草根李書福的造車故事艱難而曲折。那時候可沒有“放條鯰魚進來”的政策,沒有慷慨給出大片土地的地方政府,沒有數以億計的風投資本,沒有數字化現代化的代工廠,更沒有今天如此完備的汽車產業鏈條。
這些產業要素中,最關鍵的是政策紅線,關乎企業生死,這讓當時的民營企業家李書福對于政策、政府資源有了深刻理解。
1996年,33歲的李書福,買下四川德陽監獄里的一家汽車廠,進軍汽車業。李書福親自繪圖、手工敲打出試制車輛,吉利的第一臺汽車是在臺州臨海下線,當時以造摩托車的名義拿到800畝荒地。
私營企業造小轎車一開始不被許可,李書福曾當面向一位主管工業的官員請求,“能不能給我一個失敗的機會?”
1998年8月8日,吉利的一款汽車下線時,李書福備了100桌酒席,遍邀各級官員出席,大多數人不敢去。2001年,吉利汽車才得到主管部門的認可,拿到真正意義上的汽車準生證。
在一開始半遮半掩、小打小鬧的情況下,李書福拿到了四個生產基地,分別位于臨海、路橋、寧波、上海。這其中,路橋、臨海同屬于臺州市,這也是李書福的故鄉、吉利汽車起家的地方。寧波基地是在收購寧波汽車拖拉機廠的情況下建起來的,而上?;厥菑睦顣5艿苁掷镔I下來的。
吉利前面四個基地不大,只有幾百畝。此后吉利開始真正有意識地戰略布局,又有了蘭州、湘潭、濟南、慈溪四個基地。2006年濟南和慈溪兩個基地規劃投資超過300億元。
2009年3月,曾有媒體記者追問李書福在國內8大基地迅速擴張情況下具體融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