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印的科技強國夢:攜手中科院打造全球頂級科學家集聚地
22年所有的積累,都是為如今的“新恒大”所做的準備。
3月26日,恒大香港業績發布會上,許家印宣布了一項戰略和一個目標:
目標是,到2020年底,實現總資產3萬億,年銷售規模8000億,年利稅1500億,負債率下降到同行中低水平,成為世界百強企業。
戰略是,恒大將積極探索高科技產業,逐步形成以民生地產為基礎,文化旅游、健康養生為兩翼,高科技為龍頭的產業格局,打造百年企業。
對于許家印的大目標,外界早就習以為常。1996年至今,正是伴隨著一個個“天方夜譚式”的大目標,恒大實現了令人驚嘆的大發展,成就了中國地產業的“規模之王”和“利潤之王”。
提出大目標并且超額實現,是許家印的一貫作風。在此背景下,恒大2020的“3萬億”顯得理所當然。
相較目標,許家印給恒大的新戰略定位,更令外界所關注。“積極探索高科技產業……形成以高科技為龍頭的產業格局”,這是一家地產企業能做的事情嗎?
許家印向來有的放矢、做多說少。
值得大書特書的公益事業,在投入110億、幫助貴州畢節全市100多萬人脫貧、打造中國精準扶貧標桿后,許家印也只說了一句話:恒大的一切都是黨給的、國家給的、社會給的。
外界看來的大目標背后,一般都是布局完善,甚至十拿九穩后,許家印才會出來說上一句。因此,業績發布會后的第一時間,就有分析認為,恒大在科技產業或許已有大動作。
分析認為對了。但它的動作之大,還是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4月9日,北京,恒大與中國科學院(下簡稱中科院)簽署全面合作協議,宣布在未來10年內投入1000億元打造三大科研基地,全面進軍科技產業。
簽約儀式上,許家印稱:恒大將在生命科學、航空航天、集成電路、量子科技、新能源、人工智能、機器人、現代科技農業等重點領域,和中科院齊心協力,共同創建引領前沿科技的“三大基地”,即科學技術研究基地、科研孵化基地、科研成果產業化基地,為科學家團隊提供世界一流的科研條件、世界一流的孵化基地、世界一流的后勤保障,以及靈活的激勵機制,把“三大基地”打造成為全球頂級科學家的聚集地、世界級科創中心。
作為中國最高自然科學學術機構,擁有6.8萬余名科研人員的中科院,代表了中國科技界的最強水平。從“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到習主席多次提及的天眼、悟空、墨子、慧眼、海翼等技術和工程,均由中科院牽頭完成。
出手就是最高格局,許家印對恒大科技的雄心可見一斑。而從過往的經歷看來,未來10年,恒大在該領域所投入的,很有可能遠超千億。
半路出家的恒大科技,起點是釜底抽薪的布局——依托科研機構,圈定重點領域,以市場為導向,通過企業的手段將科研成果市場化——這一體系也被認為是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的最佳途徑。
從這個角度看來,許家印打出的這副天牌,不僅是恒大的重要嘗試,也在為中國產研結合投石問路。
經過數十年的潛心深耕,中國科技在多個領域取得了世界領先的水平,比如量子計算機、斷肢再植、信息安全、高超聲速風洞等等,而在面向大眾的新互聯網業態和人工智能領域,全球也只有中美兩個大玩家。
但相較美國,中國的產研結合存在長期分離的弊端:科研機構和企業各行其是,不僅合作少,而且合作也大多浮于表面。
企業是科技成果市場化的主體,中國的企業,更多強于工程,而非科學原理。企業經營不同于純粹的科學研究,新的項目一般周期是2到3年,如果2年沒有實質性進展,大概率會被叫停。
美國的科技企業背后,則林立著一批科研機構。馬斯克的SpaceX,是NASA的延伸與進化;微軟和谷歌“散養”了一批各大高校的專家學者,為此投入了百億美元的資金。
相比而言,中國的科研機構和高校埋頭研究,拿著成果不知如何商業化;企業獨立做研發,往往淺嘗輒止,或是碰壁后隨即放棄。
這樣的局面,也影響了資本對于科技產業的選擇。在美國,資本更看重技術上的突破創新,中國資本則更關心應用場景和商業回報。
在此大背景下,恒大和中科院的合作,顯得尤為特殊。
簽約儀式上,許家印沒有提及任何商業上的回報,協議的內容也擺明了是先投錢,著重技術上的真正突破和創新,再談研以致用。
不談回報的許家印,最終收獲的回報或許比其他人還大。
成功者有著慣常陷阱,科技出身的企業,往往“迷信”于獨立研發,不愿假手他人,因此錯失重要助力。而作為“外來者”,破壁而入的恒大,則跳脫出了成功者的陷阱,站在更高的維度架構起點。
以科學技術為核心驅動,建設科技強國,已經是中國由上至下的共識。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特別強調科技創新要在高質量發展、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現代經濟體系構建中發揮核心支撐作用。
在此背景下,恒大積極響應國家戰略,布局高技術產業,再次走在了民營企業的前列。
許家印經常說,恒大要么不做,要做就做第一。
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下,做地產,恒大成了規模和利潤的雙料冠軍;投資足球,許家印直奔亞冠,提前2年完成目標;做文旅項目,童世界出身就是業界最大,后者的單體規模超越迪士尼……
更重要的是,恒大在多行業沖擊第一的動能,也給行業整體帶來了巨大變化。此次布局科技產業后,業內專家也分析認為:恒大的入局,極有可能架構新的創新體系,對大力推進科技研發及成果轉化,以及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中科院院長白春禮也認為,中科院與恒大的合作,開創了社會資本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合作的典范。
許家印一直被認為“緊跟政策前進,且永遠快人一步”。這份遠見的背后,是恒大從未停止的變化與進化。
許家印是改革開放的標志性人物。他出身貧寒,靠知識改變命運,白手創立萬億恒大。這期間,他與恒大的發展,始終踏著社會與時代的脈搏。從“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延伸至健康、文化的高級需求,再到科技的國家級需求,恒大一直緊隨大政方針。
許家印的格局和抱負,決定了恒大的進化基因,他希望自己和企業能深入國民需求,始終為商業文明創造新的價值,成為一家真正偉大的企業。因此,依托“住”起家后,恒大迅速向國民“活得健康、過得快樂”靠攏,再向科技產業這一符合國家大戰略的方向遷移。
外界眼中的恒大,永遠是快準狠,在各界雷厲風行。在這背后,是集團內部的居安思危、謀而后動。
創立22年,恒大經歷過六次重大的戰略決策和改革,每個階段,許家印都制定了詳細的戰略方針,引領集團從七八人的小團隊一步步做成行業第一。
今年,恒大正式實施第七次重大戰略決策,提出了“新恒大、新起點、新戰略、新藍圖”的口號。
過往所有的積累,都是為如今的“新恒大”所做的準備。在新的起點上,許家印正式提出,要將恒大打造成為一家世界百強企業,也是百年企業。
成為百年企業的難度,要遠遠高于成為世界百強企業,對于恒大如此體量的巨頭而言更是如此。
相關統計顯示:世界500強企業的平均壽命為40-50年,而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企業平均壽命不足10年。隨著環境的變化和競爭的加劇,企業更新換代的速度不斷加快,生命歷程的長度日益縮短。
更否跟隨科技的潮流,是成為百年企業的關鍵之一。恒大布局高科技產業,無疑是為其打造百年企業奠下了重要的根基。
10年,千億級的研發投資后,恒大將成為怎樣的企業?想想恒大在地產上的發展,這是一個相當需要想像力才能回答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