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望沖擊諾獎,卻兩度折戟國家最高獎 ——“砒霜治白血病”世紀懸案

如同青蒿素,這一有關砒霜的“哈爾濱方案”早已世界矚目。

責任編輯:何海寧

“砒霜治白血病”療法的半世紀發明人爭議,折射出中國科研專利在厘清知識產權上任重道遠。(農健/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4月12日《南方周末》)

如同青蒿素,這一有關砒霜的“哈爾濱方案”早已世界矚目。它的出現,使一種復發程度最高的致命白血病,臨床治愈率躍升至90%以上。“這項成就已達到角逐諾貝爾醫學獎的水平”。

然而半世紀糾葛難清。兩度申報國家科學技術獎均被撤,專利唯一發明人被多方質疑,知識產權官司從地方法院打到了最高院。

南方周末記者試圖還原這一歷史公案,不惟斷是非,更在呼吁,應對科研專利建立更為完備的披露、登記、糾紛協商調解和法庭裁決方法。

這是被認為繼青蒿素之后,最有可能沖擊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的中國科研成果,卻因發明人爭議,不僅兩度從國家級大獎評選中撤下,甚至專利權官司打到了最高人民法院。

這一俗稱“砒霜治療白血病”的癌癥療法,早已世界矚目。據《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等報道的大型臨床數據表明,它的出現,使一種復發程度最高的致命白血病,臨床治愈率躍升至90%以上。

然而,自其誕生至今近半個世紀,到底是哪些人發明了這一療法,又是誰將其制作成藥,依舊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公案。

2018年3月23日,“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特效藥亞砷酸注射液的發明”第3次出現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受理項目名單上。這段陳案再掀波瀾。

事實上,自2016年起,南方周末記者就陸續收到海內外學者的異議材料,爭議之多,實屬罕見。

這段公案的相關人有的已離世,現存人員也垂垂老矣。“我也快70歲的人了,這段歷史,再不說就來不及了。”熟悉這段歷史的哈爾濱血液病腫瘤研究所所長馬軍感慨道。

墻內開花墻外香

砒霜治療白血病,是哈爾濱醫科大學(以下簡稱哈醫大)校史中最值得夸耀的一筆。

1970年代初,哈醫大數名藥物研究者、臨床醫生在走訪中,偶然發現了一味治療癌癥的良方,挽救了不少命懸一線的病人。哈醫大由此開始探索。他們運用了現代醫學的診斷進步,同時參考西方砷劑治療白血病的歷史經驗,最終準確找到了砷劑治療最有效的白血病亞型——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ˋPL)。

此后,利用亞砷酸(三氧化二砷,即俗稱砒霜的水溶物)注射液的聯合靶向治療,將這種致命白血病,變成了高度可治愈的疾病。

不過,和許多科研成果一樣,這一療法直到21世紀受到海外認可后,才進入公眾視野。

與此相關的獎項接踵而來。

2012年,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振義和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竺在美國領取了圣捷爾吉癌癥研究創新成就獎;2015年,哈醫大教授張亭棟獲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頒發的年度“求是杰出科學家獎”;2016年,美國血液學會贊譽這一工作是“實驗室到臨床轉化醫學概念的遺產和框架性成果”,并授予陳竺歐尼斯特·博特勒獎;2018年2月,瑞典皇家科學院將舍貝里獎授予陳竺等3人,表彰他們“闡明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分子機理并開創革命性療法”。

“這項成就已達到角逐諾貝爾醫學獎的水平。”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饒毅曾給出極高評價。不少業內人士也預測,這一療法很可能斬獲諾獎。而就在2018年,多個消息源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該項目正在聯絡諾獎得主推薦候選,諾獎委員會也開始著手考察。

但在國內,這一療法卻長期未得到與之匹配的“學術地位”。近半個世紀以來,除了2001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還算“拿得出手”,其他只獲過一個省級科技進步二等獎、兩個企業頒發的獎勵。

事實上,在國內,砒霜療法發明人爭議自1990年代便開始。先是在哈醫大內部,再到法庭上。盡管最高法于2009年對訴訟有過判決,但并未回答發明人爭議。如今,在網上搜索“砒霜治療白血病發明人”,答案五花八門,包括不同的人物報道、學術文章、博客評論,以及不同人因該研究獲獎的消息。

越來越多的學者發現,這一療法背后隱藏著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王進博士是這段歷史較早的實地調查者。1997年,他加入美國派拉蒙投資公司,當時派拉蒙希望購買砒霜項目的海外權益,從而將這一藥物在美國上市。王進的一項重要任務是代表投資方對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哈醫大一院)進行盡職調查。

四年多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柯珂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