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不我與兮拉赫曼尼諾夫
也許,真正屬于拉赫曼尼諾夫的時代,是他懷緬的昔日俄羅斯。
責任編輯:朱又可
也許,真正屬于拉赫曼尼諾夫的時代,是他懷緬的昔日俄羅斯。
(本文首發于2018年4月12日《南方周末》)
讀了李歐梵先生在南方周末發表的關于拉赫曼尼諾夫的文章,我想寫個補篇。
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ff)彌留之際,偶爾從昏睡中醒過來,即問身旁家人,是誰在不斷彈琴,其后才恍然,原來是自己腦海中出現的樂聲。不久,便又陷入昏迷狀態,雙手卻不時有節奏地晃動,不知在夢鄉的他是在彈琴還是指揮。幾天后,拉赫曼尼諾夫隱沒于他心中的音樂國度,與世長辭。那剛好是今天我寫此文章時的75年前,時為1943年的3月28日。
這位來自俄羅斯的音樂巨人,不但其作品對后世有深遠影響,身高也是他的標志。但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形容他為“六呎半高的愁眉苦臉”(“a six-and-a-half-foot scowl”),卻不無夸大,因為拉赫曼尼諾夫的實際身高,依據他當年移民美國時于愛麗絲島的通關記錄,只有六呎一寸。從他與其他人的合照來看,“六呎一”的高度似乎較為合理,也已是較常人高了一截了。拉氏不但個子高,臉也長,而且手腳之大異于常人,手掌隨便張開便可在鋼琴上做出十二度的鍵距,就像一般人彈一個八度和弦那么輕松??墒?,近代研究則認為拉赫曼尼諾夫其實患上馬凡氏癥候群(Marfan syndrome)或肢端肥大癥(Acromegaly),異常的生長激素也令他晚年飽受各種腰痛、神經痛、硬化癥等折磨。至于他的不茍言笑,則是眾所周知。那張“愁眉苦臉”,跟他自早年已活在憂郁癥的陰霾下有關。他臨終前兩周才確診的惡性黑素瘤,究竟那是肢端肥大癥的相關的腫瘤,抑或是長期憂郁、極度思鄉而致,也實在難說。史特拉汶斯基大概不知,他那句著名的“六呎半高的愁眉苦臉”,其實是對一位經歷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Golrad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