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口下的敘利亞人
“留在這里依然有隨時被征召入伍的風險,但至少維持著表面上的‘體面’”。
責任編輯:聶寒非
在哈米迪亞集市附近的居民區,斑駁的墻面張貼著政治宣傳標語和阿薩德總統的照片。
(本文首發于2018年4月12日《南方周末》)
據新華社消息,美國東部時間13日晚,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已下令美軍聯合英國、法國對敘利亞軍事設施進行“精準打擊”,以作為對日前敘東古塔地區發生“化學武器襲擊”的回應。敘利亞國家電視臺說美英法三國對敘利亞“發動了侵略”。
2017年入冬之前,筆者從邁斯納穿過黎巴嫩和敘利亞的邊境線,踏上探訪大馬士革之路,看看槍口下敘利亞人的日常生活。
“我們明白大馬士革對世界其他地區意味著什么。這里就像一個巨大的市場,販賣著權力、死亡以及各種關于人性的悲慘故事。”
從沙姆宮賓館頂層的旋轉餐廳朝東望去,82毫米迫擊炮彈和RPG火箭彈爆炸的黑煙依舊在市郊升起,但人們對此早已習以為常。炮聲從子夜時分響到正午,城中的居民和東郊的武裝人員都只把它當作伴奏音。
“我是新聞學碩士,不愿在德國作為卡車司機或者烤肉小販度過余生”,瓦利德突然顯得有些激動,“留在這里依然有隨時被征召入伍的風險,但至少維持著表面上的‘體面’”。
邁斯納(Masnaa)出入境中心的外觀,讓筆者相當出戲地聯想到了縣城醫院的輸液室:同樣是風吹日曬之后變得灰黃的外墻,同樣是長長的排隊人群和光滑的水泥地面,甚至同樣也有一個身披灰大褂的清潔工在用發污的墩布反反復復擦洗著地面。
為了在最高氣溫可達37度的下午盡量降低灼熱感,石制墻體上摳出的窗戶面積很小,鑲嵌著花紋裝飾板,使得只有幾盞日光燈提供照明的大廳即使在正午時分也顯得格外昏暗。巴沙爾·阿薩德總統身著軍服的照片懸掛在一個角落,不茍言笑的神情感染到了在場的所有人:無論是留著絡腮胡、敞開白色制服領口的邊檢官員,還是拖家帶口、面相頹唐的中年入境者,臉上都很少有笑意浮現。
2017年入冬之前,筆者從邁斯納穿過黎巴嫩和敘利亞的邊境線,踏上探訪大馬士革之路。在《新約圣經》中,“大馬士革路上”是一個帶有傳奇色彩的典故:據《使徒行傳》記載,公元36年,當保羅奉猶太公會之命、前往大馬士革逮捕追隨耶穌的門徒時,突然因天光照耀而撲倒,失明三日。他隨后在大馬士革老城獲得亞拿尼亞的救治,復明并受浸歸信,成為羅馬帝國早期最著名的基督教使徒之一。但對由貝魯特通往大馬士革的這條115公里長的高速公路來說,它沾染到的更多是屬于政治的世俗氣息:1920年,尤素夫·阿茲馬的阿拉伯志愿軍曾經在這里抗擊過法國遠征軍的坦克;1982年,敘利亞共和國衛隊的裝甲旅在此與以色列精銳部隊發生過激烈的炮戰。只有夾雜在路旁阿薩德總統畫像之間的三星GalaxyS8手機廣告牌,還透露出難得的生活氣息:在經歷了整整7年不間斷的內戰和政治沖突以后,敘利亞畢竟還存在著屬于商業和消費的要素。
即使是對敘利亞局勢一無所知的觀察者,也很容易就能看出安蒂黎巴嫩山脈兩側村落和建筑分布的顯著差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