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陽光:一個草根NGO的蛻變

從2002年至今,新陽光發展的十六年是中國公益慈善法規不斷調整,民間公益組織生長空間被不斷拓寬的十六年。

責任編輯:呂宗恕

白血病兒童在新陽光公益課堂學習。(新陽光供圖/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4月12日《南方周末》)

從2002年至今,新陽光發展的十六年是中國公益慈善法規不斷調整,民間公益組織生長空間被不斷拓寬的十六年。

以新陽光為代表的公益組織如何應對從成長之初就面臨的身份陰影,如何自我蛻變實現公益專業化?它所遇到的問題是否有更大層面的啟發性?

2018年1月16日,又一例非親緣外周血造血干細胞配型成功。但當得知受助者是個五歲孩子時,劉正琛忍不住眼眶濕潤。

作為一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16年前,劉正琛和弟弟骨髓配型失敗,想要對抗不公命運的求生渴望,加之身為北大學子拯救白血病患者的浪漫主義情結,還在病床上的他建立起國內第一家民間骨髓庫——陽光骨髓庫。

在與疾病抗爭的同時,他成為公益路上的“創業”者,成立國內第一批公開由非公募轉為公募的基金會——北京新陽光慈善基金會(以下簡稱“新陽光”),成為國內第一個支持醫學研究的公益組織,連續5年在中國基金會中心網透明度排行榜名列第一。

給組織找“婆婆”

自2002年發起陽光骨髓庫開始,組織的“身份”問題就如影隨形困擾了劉正琛很多年。

陽光骨髓庫的發起建立,最初完全是依靠劉正琛及家人的私人力量。首筆檢測費用五萬元也是劉的家人提供的。當時,新陽光的核心項目是擴大陽光骨髓庫和以此為基礎為患者提供配型查詢服務。

對于這樣的NGO組織背景,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鄧國勝認為,這一時期,新陽光還是一種靠創始人故事感召的個人行為。

彼時,還在北大讀研的劉正琛選擇通過組建校園社團來發展陽光骨髓庫。陽光骨髓庫成為掛靠在北大陽光志愿者協會下的一個學生社團。

2002年,陽光骨髓庫的收入主要靠義演和個人捐助,資金來源并不穩定,且公開募捐的合法性也遭到過質疑。有一年,新陽光的賬戶上只有不到一萬元錢,快發不出工資,后來靠義賣網球才撐過難關。

2006年至2009年是新陽光身份最尷尬的時候,當時劉正琛已經從北大畢業,但是他們對外的身份還是北大陽光志愿者協會成員。

作為學生社團,開展公益活動限制很多,籌款范圍更多被限定在北京大學校園,由于沒有獨立的法人身份,還面臨不能刻單位公章,無法開立銀行賬戶,員工沒有任何福利和保險,為此團隊流失率高,留不住人,明明做著公益的事卻不被社會認可。

清華大學教授王名指出,像新陽光這樣的NGO組織要想長遠發展,首先要做的就是注冊。

當時國內慈善公益管理體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