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天法祖”:中國人的偉大傳統

“敬天”是尊重自然法;“法祖”是遵循習慣法。敬天法祖就是尊重遵循自然法與習慣法。

責任編輯:戴志勇

2018年4月1日,山西運城市新絳縣古城絳州城隍廟,《弟子規》作者李毓秀后人李俊明在參加傳統清明祭祖儀式。(東方IC/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4月12日《南方周末》)

“敬天”是尊重自然法;“法祖”是遵循習慣法。敬天法祖就是尊重遵循自然法與習慣法。

在進化論意義上,“敬天法祖”不僅不是陳腐不堪、愚昧無知的,反而閃爍著理性與智慧的光芒。

傳統中國,中央政府有定期“祭天”“祭黃帝”的典禮。改革開放后,公祭黃帝的傳統得以恢復。2018年4月5日,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在陜西黃帝陵舉行。黃帝被視為華夏民族的“人文初祖”。每年清明,萬物復蘇,萬象更新,我們要祭祀自己的祖先,上香、上貢品,冀望祖先在天之靈感受到我們的心儀。這項傳統不曾因改朝換代而消失過。以上種種,匯成一個詞,就是“敬天法祖”。祭天、祭黃帝與祭祀祖先,就是敬天法祖的儀式化。

“敬天法祖”可以說是中國人的宗教。王安石說: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聽起來非常提氣,但也反過來說明“敬天法祖”才是當時的主流價值觀。

“敬天法祖”源于《禮記·郊特牲》中孔子的話: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也。類似的話也見于《孔子家語·郊問》: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大報本反始也,故以配上帝。

可見,敬天法祖、報本反始本身也是非常正統的儒家思想。在哲學意義上,追問自己從哪里來,對自己的由來有好奇之心、有溫情與敬意,是再正常不過的人性了。

那么,如何準確把握敬天法祖的意蘊?

敬天:尊重自然法

首先可以這樣理解,“敬天”是尊重自然法;“法祖”是遵循習慣法。敬天法祖就是尊重遵循自然法與習慣法。而一個文明社會的習慣法,除了約定或特殊的成分之外,內核還是自然法。

孟子說:食色,性也??鬃诱f: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都說生存與繁衍是最基本、最底層的欲望。任何具體的欲望穿透之后可鑒別的底層形態,無非兩種:生存與繁衍。生存是自己活下去,自己活著,自己的基因才能活著;繁衍是讓自己的基因像薪火一樣傳下去,不因自己肉體的死亡而使自己的基因也隨著死亡,在基因層面讓自己活下去、爭取基因綿延意義上的永生。

一言以蔽之,保存與傳播自己的基因本身就是寫入基因的本能。為此,一個種群中的每個個體都必須獲取、占有與使用生存資源。由此,最核心的天道或自然法也就呼之欲出。

首先,個體要生存與繁衍,一個種群/社會要存續下去,都必須生產與消耗生存資源;一個個體、一個組織要取得相對于其他個體、其他組織的競爭優勢,一個社會要取得相對于其他社會的生存優勢,都必須以最有效率的方式生產生存資源。這套最有效率的方式叫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