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速度到中國質量 聚全球英才書寫新時代
“夫爭天下者,必先爭人。”——《管子•霸言》
古往今來,但凡大國崛起,莫不先培攬天下英才,而后國力突飛猛進,躋身強國之列。遠若秦國滅六國一統天下,近如美國廣納人才稱霸全球,堪稱“得士者,則國強”的典范。
2018年對于中國而言,是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年份!這一年,是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啟動以來,迎來的第40個年頭。
40年前,中國以前所未有的勇氣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大幕。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改革開放”這一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開啟了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征程。
在這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中國正處于新時代轉型最為關鍵時刻:國際政治形勢變幻莫測,東西文明沖突逐步加劇,世界經濟大戰一觸即發,全球科學技術日新月異……
這一切,要求中國必須加快發展,迅速提升國力,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之中,立于不敗之地,躋身強國之林。然而,發展國力的前提是匯聚人才,這一點在美國身上體現最為顯著。
美國之所以能成為全球唯 一超級大國,核心是美國長期處于全球人才金字塔頂端,自建國之后,吸引了大量歐洲移民,帶來了先進農業、畜牧業技術,更將跨洋航海、世界貿易、國際金融等當時全球領先的理念引入美國。進入20世紀之后,兩次世界大戰爆發,令全球多個國家陷入戰亂侵擾,唯獨美國遠離戰火,眾多人才遠避戰爭,紛紛移居美國。再加上美國政府推出一系列吸引人才計劃,以及多家全球500強等頂級企業提供的優越成長空間,諸多利好因素令美國長期占據人才金字塔頂端地位。
由此可見,中國想要發展,離不開大量優秀人才的支撐。一方面,需要加強本國人才培養,另一方面,還需廣納全球精英,打造天下英才頂級成長環境,匯聚全球高端智力資源,共同實現“中國夢”。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發展,中國高等教育體制得到前所未有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每年約有近800萬高校畢業生,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每年還培養了50萬碩士、5萬博士的全球最大規模高素質人才。與此同時,海歸人才年增長超過30%,外籍人才引進也日見成效。
調查顯示,近年來,中國越來越成為全球頂尖人才的首選。自身培養、海歸回流、外援加盟三大模式令中國人才團隊迅速擴充,成為全球超級智庫。那么,中國憑什么能做到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并最終躋身全球人才金字塔頂端呢?
哪里有成長土壤,哪里就有人才吸引力,在人類發展史上,人才用雙腳投票的例子早已司空見慣。這里有多種因素匯集而成的合力,包括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各級政府競相出臺人才計劃,以及中國企業提供成長空間等等。
人才戰爭打響
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經濟連續長達40年保持高速增長,從1978年中國GDP僅3679億元開始發力,迅速增長到2017年82.71萬億元,增速之迅猛在全球經濟發展中堪稱罕 見。
中國GDP排名從原來世界十名左右,一路超車,特別是進入新千年,接連將意大利、法國、英國、德國等歐洲經濟強國拋在身后,在2010年又一舉超越日本,躋身全球第二,讓世界經濟從此進入中、美雙雄時代。
古人云:“魚無定止,淵深則歸;鳥無定棲,林茂則赴。”
以美國為例,“二戰”結束前,美國總統羅斯福跟國家科技局長有過這樣一段對話:“戰爭結束以后,我們做些什么?”
羅斯福得到的回答是,要迅速讓美國科技趕超歐洲的前提是,必須發動一場特殊的戰爭――人才戰爭。
美國確實做到了。過去數十年,美國之所以強大,是因為處于全球人才金字塔頂端,以其優越的人才成長機制,強大的經濟實力,豐厚的薪酬待遇,吸引了全球最頂尖人才。
然而,“中國引力”正日漸改變國際人才流動格局,全球優秀人才有了另一個選擇,那就是中國。這也意味著,中國正全面加入這場全球頂尖人才戰爭,參與世界精英爭奪。
根據匯豐銀行近期發布的“全球移居人士年度調查”稱,逾27500位全球移居人士中,約有70%的受訪外籍人士表示,移居中國內地為其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職業前景,這一比例同比提高16個百分點,僅次于看好美國發展機會的受訪者比例。
除了中國經濟發展迅猛之外,各級政府的支持也是至關重要因素。經過數十年發展,中國建立起全球規模最大的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機制,通過這個強大的人才培養體系,每年源源不斷為社會、經濟發展輸送人才。同時,出臺一系列海歸、外籍人才招攬計劃,吸引大量中國緊缺型人才。
特別是對中國留學生來說,近年來興起全新海歸現象:留學生加速回流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只有少部分留學生選擇回國,而近幾年,隨著中國強勢崛起,特別是各地紛紛推出人才培養計劃,各企業躋身國際頂尖水平,給予海外留學生更大的平臺和發展機遇,因此,吸引了大量海外學子回歸中國。不僅是吸引中國學子回歸,很多外國人也紛紛來華發展。
根據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從1978年到2017年底我國出國留學回國人數穩步提升,高層次人才回流趨勢明顯。改革開放40年來,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已達519.49萬人,有共計313.20萬名留學生在完成學業后選擇回國發展,占已完成學業留學生人數的83.73%。目前有145.41萬人正在國外進行相關階段的學習和研究。
栽好梧桐樹,自有鳳來棲。細究起來,這種吸引力還得從目前全國人才戰略說起。
以廣東省為例,近年圍繞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人才強省戰略,先后出臺系列舉措吸引高層次人才。比如廣州5年投35億元“攬才”、深圳“孔雀計劃”對海外高層次人才最高獎勵300萬元、珠海對海歸創業最高可獲補貼100萬元……
哪里生態好,人才就往哪里去。當下的中國,如何集聚世界級人才,如何打造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將是現階段面臨的頭等重任。對于企業來說,誰能留住更多國際一流人才,誰就掌握了高速發展的密鑰。
不眠的奮斗者
大至國家、行業、小至企業,人才匯聚之地,必然意味著個體的事業發展與價值實現。
人才在哪里,未來就在哪里。人才的選擇折射出國家的發展、行業的變遷與企業的競爭力的前景走勢。在某種意義上說,人才的就業選擇,是國家大事,也是企業大事。
同樣,中國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除了經濟強大動力、政府全力支持之外,更離不開企業提供的成長環境。經過40年發展,中國企業迅速成長壯大,短短數十年之間,全球500強公司在中國這片熱土上從無到有,涌現出一大批世界級企業,如今,中國的全球500強公司數量高達上百家,僅次于美國。
與此同時,在中央和各級政府倡導下,創新創業方興未艾,一時之間,大江南北各種新興行業、創新企業競相涌現,中國成為全球最具有創業激情的熱土,極大地激發人才參與中國經濟建設的奉獻熱情。
因此,500強知名企業的出現,以及創新創業的優越環境,都為人才的成長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契機。
有足夠的魅力可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優秀企業的共性。
華為的鐵軍隊伍尤為出名。任正非給華為定下的核心價值觀是:“以客戶為中心,以奮斗者為本,長期艱苦奮斗。”
什么叫做“以奮斗者為本”?它的寓意就是不讓奮斗者、特別是奉獻者吃虧。
在任正非看來,“想多賺錢,就得多干活,為客戶提供有價值的服務!多勞多得,這就是華為文化的本質,這也是最樸實的道理。”
他以美國舉例稱,美國公司的很多企業領袖們也是很辛苦的。真正成為大人物,付出的辛勞代價,美國人不比中國人少。“不眠的硅谷,不是也彰顯美國人的奮斗精神嗎?這個突破就像奧運會金牌,我們現在跟奧運會競技沒有什么區別。”
通宵達旦已然成為硅谷一種生活方式,這里聚集了高達20萬的高科技人群,夜以繼日地從事研發工作,即便到了凌晨三四點,高科技工業園區的停車仍擁擠不堪,甚至許多不分晝夜的員工,會在夜里將家中的計算機聯到辦公室的網絡上,繼續奮斗在工作第一線。
正是這種拼搏精神,成就了硅谷這個全球絕無僅有的科技高地,也吸引了世界各國頂尖精英人才源源不斷前來朝拜,甚至不惜想盡一切辦法投身其中,成為這個充滿激情和斗志的IT圣地中的一員。
在過去30多年時間里,華為從2萬元起家,到如今成長為年營收約6000億人民幣的世界級超級企業,這是一個令人驚嘆的成長速度。
目前,華為擁有約18萬員工,這當中有非常大比例員工是外籍員工。值得一提的是,全球性人才正在源源不斷成為華為新鮮血液的補給,這完全仰仗于華為自身的企業文化魅力。
正如任正非所說:華為給員工的好處就是“苦”,沒有其他。“苦”后有什么?有成就感、自己有改善收入、看著公司前進方向有信心……這就是新的東西,這就是吸引員工的地方。
“華為已明確員工在公司改變命運的途徑有兩個:一是奮斗,二是貢獻。員工個人的奮斗可以是無私的,而企業不應讓奉獻者吃虧。要使這個文化落實到考核和分配的細節中去,血脈相傳。”
永遠在雇人
職業社交平臺領英(LinkedIn)對其網站超過5億用戶的數億次搜索進行分析,評選出的全球最佳公司排行榜顯示,世界500強企業思科名列前茅。這家公司成立于1984年12月,總部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成立時間超過30年的思科,已經成為全球頂尖的網絡解決方案供應商。
在互聯網這個快速更新換代的行業,很多互聯網公司生命周期不足十年甚至五年,但思科卻在一輪又一輪的洗牌中生存下來,并逐步發展壯大,最終取得巨大成就。這一切,與思科獨特的人才觀息息相關。在思科的招聘廣告上寫著我們永遠在雇人。
在思科看來,要在互聯網時代保持競爭力,最關鍵在于人才的獲取與保留。這方面,思科通過大規模收購來實現人才的吸納。思科平均以每年兼并10家公司的速度,累計收購了超過60多家企業,最高峰期甚至一度10天之內吞并4家企業。與其他兼并案例不同的是,別的企業通常在兼并之后隨之而來是大規模裁員,但思科卻迥然不同。
思科首席執行官約翰錢伯斯就曾強調過,收購核心不在于產品,而是買人!據不完全統計,思科團隊中,有30%的成員是通過收購被納入到思科的人才體系,這也給思科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智力支持和強大動力,促進思科在飛速發展的互聯網行業不斷前行。
而在中國,同樣有一家企業跟思科一樣,也處在永遠雇人的狀態中,這就是全球最大的房地產企業碧桂園。然而,與思科通過并購吸納人才不同,碧桂園更多地是卓有成效的招聘快速擴充人才。
尤其是進入2018年,中國房地產行業甚至出現一股加盟碧桂園熱潮,多家房企人才競相跳槽碧桂園,甚至連地產人之間見面語也變成:“你去碧桂園了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碧桂園在高速的全球發展進程中,早在2013年碧桂園就啟動了行業首創、為優秀博士量身打造的高端人才品牌項目——未來領袖計劃。
截至2018年3月,已經有1300余名博士通過該項計劃進入碧桂園。他們來自哈佛、麻省理工、劍橋、牛津、港大、清華等全球頂尖高校。
此外,碧桂園在2015年申請并獲得國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全國博士后管委會批準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目前已和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合作推薦相關的課題研究和博士后培養工作。
1300個博士為什么都選擇留在碧桂園?
良禽擇木而棲。一個可以承載那么多高素質人才夢想與價值的企業,自然是有他的過人之處。
碧桂園主席楊國強曾說過,我理想中的碧桂園是全世界優秀的人湊聚集在這里,像合伙人一樣,另外,按照公司不同階段,找到最好效益的項目,讓這批優秀的人才將公司所有資源有效地利用起來,如此將很了不起。
碧桂園正朝著這個方向前行。1300名博士并不是喊口號,也不是走過場。碧桂園傾注集團最優質的資源對“未來領袖”學員進行全方位密集型培養,2-3年時間便可快速成長為中層管理人員。在近四五年內,已有近200人通過培訓和實戰走上區域總裁、區域副總裁、區域總裁助理、項目總經理等核心崗位。
對于其他優秀的內部員工,碧桂園同樣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楊國強說,重視博士,不唯博士。“公司聘請博士是因為博士起點高,而不是博士就能解決一些問題,碧桂園充滿發展的機會,有能力,有上進心的人只要努力也有機會成功。”
碧桂園異常重視員工招聘計劃,一直以來,在全國各大重點高校長期進行校園招聘,吸引眾多優秀學子成為“碧業生”。這批優秀學子進入碧桂園之后,又進行全方位的培訓。這個2010年創立的“碧業生”人才品牌,旨在加強碧桂園自身“造血功能”,為集團發展提供人才支持,成材率高達90%。
目前,這一計劃當中已有超過50人成長為區域總裁、區域總裁助理、項目總經理、職能總監等核心崗位,超350人成長為經理級帶領團隊,是碧桂園近年來全球業務得以快速發展的有力支撐。
每每問起為何選擇碧桂園,“未來領袖”和“碧業生”們的答案不盡相同。“這么多年,工作是碧桂園的、老婆是碧桂園的、房子是碧桂園的、孩子學校也是碧桂園的。”
如何給國內優秀人才、海歸人才、外籍人才提供發展機會,是碧桂園近幾年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碧桂園集團總裁莫斌給出了高度總結,“碧桂園近年來的發展得益于好老板、好平臺、好機制和好團隊。楊主席是一個懂得舍得和分享的人,這也是碧桂園能從一個家族企業成長為具有國際化視野企業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順德到全球,從區域房企到世界500強,甚至被納入恒生指數成份股,并被美國《福布斯》雜志列為2017年度全球上市公司273名,碧桂園走了一條人才為先,集體拼搏的高速發展之路,這條路看似簡單,實則艱難。
為了培養人才,碧桂園也在2013年12月啟動“鳳凰講堂”公開課培訓項目,每周開集團精品課程,通過“鳳凰講堂”,員工可以學習投 資拓展、項目定位、營銷管理、成本管理等房地產全過程,也可以學習通用素質及管理課程,提升職場競爭力,實現全方位的發展。
心有多大,屬于你的舞臺就會有多大。作為一家世界500強,碧桂園想要的不僅僅是規模上的老大地位,而是一家企業在全球化浪潮下的獨特競爭力。從傳統的住宅開發商到如今長城融合實踐者、鄉村振興助力者、長租公寓運營商、教育扶貧身體力行者,碧桂園通過廣納人才、開拓資源已經成功獲得企業持續發展的源動力。
當全球大牛都匯集碧桂園的時候,這家公司也就擁有了縱橫全球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