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大學揭牌后 基金會辦大學的“知”與“未知”
西湖大學任重道遠,既要以世界一流大學為目標,又要趟出一條基金會辦學、國家支持、校董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大學治理結構之路。
責任編輯:呂宗恕
“西湖大學”牌匾掛上一周,不少師生駐足拍照。
(本文首發于2018年4月19日《南方周末》)
西湖大學任重道遠,既要以世界一流大學為目標,又要趟出一條基金會辦學、國家支持、校董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大學治理結構之路。
2018年4月2日,西湖大學獲教育部批準設立的消息正式公布。一周后,去掉“籌”字的“西湖大學”四字牌匾被掛上校門,不少師生路過時駐足,要與新校牌合影留念。4月16日,西湖大學校董會成立并召開了第一次校董會第一次會議,成為西湖大學繼獲批辦學后的又一歷史節點。
隨著西湖大學的揭牌,基金會辦學模式開啟無疑,但其能否真正落實校董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仍是未知;作為西湖大學捐贈基金籌資主體,基金會籌款壓力必然緊繃,但籌款的方式卻可充滿智慧與創造。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會(2015年成立,是經浙江省民政廳批準的非公募基金會)舉辦西湖大學,還有哪些“知”與“未知”?我們應當如何關注它的探索之路?
“新”在哪里
關注西湖大學,應該關注西湖大學能否探索新的辦學模式、建立現代大學制度。
忙碌,是西湖教育基金會執行秘書長劉旻昊在這段時間里的常態。這位新晉媽媽曾因突然離開高強度生活節奏的不適應,早早結束產假回到工作崗位。
2018年4月9日,她與團隊陸續抵達杭州,落實校董會相關流程。這對于西湖教育基金會而言,是一件大事。
依據西湖大學辦學的綱領性文件《西湖大學章程》,作為西湖大學的舉辦者,西湖教育基金會應“決定學校董事會人數及人員構成;依照章程推舉學校董事會成員”。推舉首屆董事雖由西湖大學籌委會提名,但仍需由舉辦者西湖教育基金會審核確認。
于公眾而言,西湖大學的吸引力在于它“小而精、研究型”的辦學定位,其以博士生培養為起點,由結構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領銜生物學研究所;神經生物學家饒毅領銜基礎醫學研究所;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領銜物理學研究所;力學家、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十一領銜前沿技術研究所。
4月17日傍晚,一位孩子的父親為此特意和朋友在路過西湖大學時停下,意欲進去參觀一番。他的孩子尚在牛津大學讀博士后,他想幫孩子看看電視上這所定位極高的大學是否值得一試。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新教育基金會理事熊丙奇則在4月3日西湖大學獲教育部批準設立時寫下評論《西湖大學基金會辦學模式值得探索》,認為關注西湖大學,既不是在浙江新增一所高水平的大學,也非在民辦教育領域出現一所能夠改變民辦大學一直處在較為“低端”形象的大學,而應該關注西湖大學能否探索新的辦學模式、建立現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Golrad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