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人工智能自然保護用上黑科技

“有些保護區邊界是在一張紙質地圖上用鉛筆勾畫出來的,不夠精準?!?/blockquote>

責任編輯:汪韜

雪地里尋找熊貓腳印的科學家們,發現自然界的動物哪怕是腳印很難,強烈依賴考察人員的個人經驗。(Sonny Bass/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4月19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自然保護界的黑科技 無人機添翼,人工智能燒腦》)

“有些保護區邊界是在一張紙質地圖上用鉛筆勾畫出來的,不夠精準。”

無人機幾乎成了科研必備。但高速運轉的螺旋槳及噪音,也可能給飛禽走獸造成緊張或傷害。

如何共享和集成已有的數據是難點。

在東北虎豹國家公園試點區,野生東北虎媽媽帶著三只虎寶寶“巡山”,虎媽弓著脊背發出渾厚的低吼,震落了樹杈間的雪花,也震懾著保護地的巡護人員不要再向前。

這是2017年12月18日,工作人員在野外巡查時發現的動物活動痕跡。對科研人員來說,對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的“侵入式”接近與觀察已經不是必需的了。

智能分析地上的足跡,就能進行東北虎豹、大熊貓等16種野生動物的個體識別。而大數據分析、衛星智能紅外遙感、無人機航拍等高新技術,也成為了科研人員、動保人士的“千里眼”和“最強大腦”。

簡單易用的操作界面和不高的設備采購價格,使得當地人也能參與到保護之中。

捕捉地上的信息

難見到動物的活體,但捕捉地上的信息,比如糞便也會讓科學家興奮。而今,足跡成為新的示蹤記。

“為更好地吃竹子,熊貓進化出了第六根‘指頭’,因此容易判斷。”昆山杜克大學環境科學助理教授李彬彬說。在野外調研十余年后,李彬彬也只見過一次野生大熊貓實體,大多時候看到的是腳印。相比傳統的“咬節法”——分析熊貓糞便中殘留竹莖的長度,足跡識別技術準確率更高;而比起要提取新鮮糞便外黏膜的“DNA識別法”,其分析成本跟取樣難度都更低。

從2013年開始,李彬彬從四川臥龍等地采集了四十多只大熊貓在圈養、半野外條件下的爪印,成為足跡本底庫,參照于此,只要找到完整的熊貓爪印,用橫豎兩根直角尺測量長度,垂直拍攝出照片,確定趾頭、肉墊等7個信息點,就可以利用軟件自動分析,從而判斷出熊貓個體及性別等信息,識別準確率可以達到90%。

另一個地上的行動,是給在沒有手機信號的深山老林里的巡護人員定位。“以前評估組、督察組在保護區現場都會遇到一個問題,我們到底進了保護區沒有,自己也搞不清楚。只能記錄GPS坐標,再查資料核實。”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工作評估組負責人王偉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2018年4月10日,昆山杜克大學舉辦的自然保護領域智能科技及大數據研討會上,王偉表示,根據2007-2016年的國家級自然保護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