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銘清:搭建兩岸新聞交流新平臺
我們不能以對大陸記者的標準要求臺灣記者,臺灣也不應以對臺灣記者的標準要求大陸記者。
責任編輯:林楚方 郭力
我們不能以對大陸記者的標準要求臺灣記者,臺灣也不應以對臺灣記者的標準要求大陸記者。
肯定會有不同的意見甚至錯誤的看法,但恰恰能讓政府和官員可以知道人們的真實想法,人民也能輕松地實現“政治參與”。我帶臺灣記者下去,會跟地方的官員們說,不要念稿子,你念得滿頭大汗,人家都不需要,講你最熟悉的情況就行了。
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剛剛接任由復旦大學、廈門大學和海峽導報社聯手創建的海峽兩岸新聞與傳播研究交流中心的召集人。
接受南方周末專訪,張銘清說,自己就是想搭建兩岸新聞交流的新平臺。
兩岸新聞交流已經走過二十多個年頭。張銘清說,十余年來,兩岸關系遭遇人禍制造的地震,且十余年余震不斷,新聞媒體作為社會公器,理應義不容辭承擔起“災后重建”的任務。
兩岸新聞交流不平衡
南方周末:現在兩岸新聞交流中,臺灣來得多,大陸去得少。
張銘清:兩岸交流中,作為社會瞭望者的新聞媒體應當走在前頭。兩岸隔絕了幾十年,最缺乏的就是互相了解。
目前兩岸新聞交流是不平衡的。數字可說明問題:截至2007年底,來大陸采訪的臺灣記者累計達1.5萬人次,大陸記者赴臺采訪還不到1000人次?,F在已有13家臺灣媒體獲批在北京、上海、福州、廣州、成都、昆明駐點采訪,一次采訪時間可長達半年,而大陸只有5家媒體在島內駐點采訪,而且其中兩家最大的大陸媒體新華社、人民日報還被中止駐點采訪,至今尚未恢復。
兩岸新聞交流這種不對稱、不合理的狀況應當盡快改變。走路要兩個腿一樣長才走得快,一條腿長一條腿短就搖搖晃晃,怎么能走得快呢?
南方周末:人民日報和新華社被停止駐點三年多了。
張銘清:現在對岸已表態7月底前解決人民日報、新華社的恢復駐點采訪問題,這是值得肯定的,以前中止這兩家在臺駐點采訪的“理由”是站不住腳的。
新聞價值的判斷,新聞事實的取舍,交給記者就行了。不能以管理者的好惡來干涉記者新聞報道的權力,給記者貼上意識形態的標簽。
臺灣現在既然開放大陸游客觀光了,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