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翻譯這么渣,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四月中旬,博鰲亞洲論壇順利閉幕。同聲傳譯員們也松了一口氣,表示暫時不用擔心飯碗被搶了。

責任編輯:吳悠

四月中旬,博鰲亞洲論壇順利閉幕。同聲傳譯員們也松了一口氣,表示暫時不用擔心飯碗被搶了。在會議開幕前一天,騰訊旗下的人工智能翻譯產品“騰訊翻譯君”就宣布,在會議期間,它們將負責現場嘉賓的中英問答同傳,并實時開放翻譯過程,供各路吃瓜群眾圍觀。然而,會議才剛過了一天,就不斷傳出騰訊同傳“翻車”的消息。先是有網民發現軟件在處理中譯英時,多次莫名其妙地重復關聯詞,緊接著到了翻譯“一帶一路”這一核心概念的時候,又發現軟件將其譯成“一條公路和一條腰帶”和“道路和傳送帶”,讓人啼笑皆非。

同傳箱(視覺中國/圖)

不過,雖然騰訊翻譯君在會議上盡出洋相,不少科技界的大佬甚至是翻譯界的高手都對騰訊翻譯君的表現極其寬容。盡管種種事實表明,無論機器翻譯再發達,它始終取代不了人工翻譯的地位和作用,但大佬們還是心甘情愿地砸錢去研發這項技術。原因很簡單:機器翻譯,翻的不僅僅是語言,還有人類跨越語言的夢想。

當語言成為門坎

語言多種多樣,可它到底是怎么來的,至今還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在著名的圣經故事“巴別塔”中,逃過了大洪水一劫的人類決定修起通天塔。這一舉動惹惱了上帝,他大手一揮,讓修塔的人使用不同的語言。人們的溝通受阻,修塔只得作罷,而當中講同種語言的人們則聚集起來形成種族。

關于語言起源的形形色色的假說中,巴別塔是其中一種(資料圖/圖)

事實證明,后來語言真的成為了一種排外的武器。18世紀,英國駐孟加拉法官威廉·瓊斯在分析了希臘語、拉丁語和梵語的相似之處后,提出印歐語假說,指出三種語言同源。然而,在殖民主義盛行的當時,這一假說成了西方秀優越的“證據”——在他們看來,雖然他們與印度的語言同源,可他們殖民了印度,比印度強多了。語言也不僅僅被用作東西方較量的工具,在普法戰爭結束后,法國作家都德就曾在《最后一課》中記錄了普魯士曾強行在占領區推行德語,意圖維護其統治。

在種情況下,消除語言帶來的隔閡成了曾飽受戰火折磨的人類共同的愿望。1887年,俄國猶太裔醫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邵小喬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