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法外之地”,強監管下的數字幣“大逃亡”
面對各國監管對ICO的圍追堵截,虛擬貨幣從業者們不得不尋求“法外之地”來獲取生存空間。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東京街頭的比特幣廣告。
(本文首發于2018年4月26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尋找“監管洼地”》)
面對各國監管對ICO的圍追堵截,虛擬貨幣從業者們不得不尋求“法外之地”來獲取生存空間。
秦盛遞過來一張新名片,抬頭是某私募區塊鏈項目投資負責人。他五年前進入幣圈,買過礦機挖過礦,投資了不下十種虛擬貨幣。
半年前,他還經營著自己的投資公司,管理著一只小規模的ICO(Initial Coin Offering,意為首次貨幣發行)投資基金,但在虧了不少后,“上岸了”。
2017年9月,央行等多家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以下簡稱《公告》)后,監管叫停了所有代幣發行融資活動,國內各大交易所也接連停止人民幣交易服務,直接導致一度火爆的ICO項目接連破發。
泡沫破滅后,秦盛轉戰日本東京,一邊在海外尋找好的項目,一邊尋找新的合作交易所。
日本早在2016年5月正式承認虛擬貨幣合法地位,此后逐漸成為全球最大的虛擬貨幣——比特幣流通的“大本營”。根據日本金融廳的統計數據,截至2018年3月,比特幣的日元交易量占到全球57.71%,位列全球第一。
在上海當律師的章佳明顯感覺到這一變化,他最近接待了不少想要在海外進行合法ICO、開辦交易所的客戶,投資首選地都是日本。“監管友好是大部分客戶選擇日本的首要原因。”章佳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然而留給這些人的時間或許不多了,日本金融廳已在2018年2月宣布,將于6月出臺新的監管措施,今后未經許可的業者會被禁止在日本營業。
“政策變化前你要跨過準入門檻,這就像是跟監管賽跑。”章佳形容。
虛擬貨幣應許之地
秦盛近日曾赴日為自己投資的項目“踩點”,他發現周圍的面孔都相當熟悉,50%以上都是國內的投資人,“現在中國人在日本的區塊鏈活動上,全程中文交流毫無壓力”。
像秦盛這樣的機構代表通常屬于Pre-ICO環節的客戶,他們獲得的ICO價格一般只有公開發行的30%不到,如果擁有資源置換價格會更低,甚至是免費贈送。
一些項目公開進行ICO后,除去早期投資人認購,還會選擇公開宣傳來吸引潛在的投資人。由于大部分區塊鏈項目仍屬于創業初期,團隊小、工作重心主要在項目內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