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和鮮花如何使越南脫貧致富?

通過國際市場帶動發展,是越南在革新開放中得到的一大經驗。

責任編輯:聶寒非

兩名越南婦女在越南河內南部的CuaLo鎮,攜帶二手電視機,懸掛在竹竿上。(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4月26日《南方周末》,原標題:《越南農村是如何脫貧的》)

通過國際市場帶動發展,是越南在革新開放中得到的一大經驗。它采納了使亞洲四小龍經濟騰飛的“出口帶動”發展戰略,出口不僅帶動了它的工業,還帶動了它的農業——革新開放后,它不僅不再需要進口糧食,還成為世界第一大稻米輸出國。越南在這方面的經驗,有值得研究借鑒的地方。

2018年春節去越南,河內和胡志明市等地的商鋪都關門了,擁堵人群忽然消失,就像春節期間的北京,在大城市工作的外地人都回老家過年了。但有一個越南城市例外,這就是大叻,因為那里是越南人的春節度假勝地,人群熙熙攘攘,商鋪敞開大門。

大叻在南部山區,以鮮花、山野、浪漫的法國建筑著稱。筆者在那里遇到來自越南各地的人,和3個越南人的交流給筆者留下極深的印象。一個是種植“黃鼠狼屎咖啡”的農婦,她向筆者講述了自己脫貧的故事;另一個是種植荷蘭鮮花的花農,他敘述的是致富的故事;還有一個是市場白領,她辭去銀行工作,開了一家小民宿,她講給筆者聽的是物質致富之后因精神空虛而作的尋求。

遍布彈坑的山區如何脫貧

政府在貸款和土地使用方面給了咖啡農戶很多優惠便利,革新開放之前,越南咖啡的國際市場份額只有0.1%,30年后上升到20%,目前越南是世界上咖啡出口的第二大國,超過哥倫比亞。

種植“黃鼠狼屎咖啡”的農婦住在大叻以北的山中,離城市很遠,筆者乘車行駛了近一個鐘頭才到她家。一路上看到兩旁山坡種著很多咖啡,樹并不高大,葉子墨綠油亮,一串串的咖啡豆密密麻麻。

咖啡是法國人19世紀中下葉引入越南的。熱帶氣候和高山環境是咖啡生長的優良條件,以咖啡著稱的哥倫比亞就具有這樣的條件,越南南部的緯度和哥倫比亞差不多,那里的山區好像是“類哥倫比亞”。越南的平原地帶在沿海及紅河、湄公河地區,山區多在沿柬埔寨、老撾邊界的地區。

最初咖啡在越南的種植面積并不大,直到1970年代種的仍然很少。適于咖啡生長的邊界山區在越戰時是遭受轟炸的重災區,因為這里靠近胡志明小道,而胡志明小道是北越援助南越反美抗戰力量的生命通道,是美軍轟炸的重點。當1975年越南統一、戰爭結束的時候,這些地區遍地彈坑,滿目瘡痍。

在統一之初的十年左右時間內(1975-1986),越南實行了計劃經濟,稱為“補貼經濟”。整個國家的經濟被計劃集中控制,價格由計劃規定,生活消費品由計劃供給,完全不是市場配置資源,而是計劃通過補貼來配置資源。幾個越南人對筆者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吳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