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逝世:他駕鶴去尋找自己的桃花源了

千百年來,人們尋找著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而貝聿銘的選擇是,在日本山間造出一個桃花源。

責任編輯:楊嘉敏

2019年5月16日,世界著名建筑師貝聿銘逝世,享年102歲。本報2018年4月26日曾刊登《貝聿銘的日本“桃花源”》一文,今天大師駕鶴去尋找自己的桃花源了,本報舊文重刊,以示紀念。

桃谷中的櫻花道。(駱儀/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4月26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貝聿銘的日本“桃花源” 》)

千百年來,人們尋找著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而貝聿銘的選擇是,在日本山間造出一個桃花源。

桃谷里有桃花源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2018年京都的櫻花開得比往年早了近十天,加上4月初的凄風冷雨,不消幾日已經飄零滿地。而距離京都一個多小時車程的滋賀信樂町山間,櫻花正當滿開。這里不是賞櫻名所,我從京都輾轉來到深山里,不光是為了賞櫻,更是為了尋訪貝聿銘設計的美秀美術館。美秀美術館是貝聿銘心目中的桃花源,有意思的是,美術館所在的山谷就叫桃谷。

前往美術館的路一步步印證著《桃花源記》的描繪。從京都坐火車出發,在石山站換乘巴士,此后一路沿著琵琶湖南端支流前行,從瀨田川到大戶川,溪流越發狹窄蜿蜒,“緣溪行,忘路之遠近”。下車后,當即看到滿眼粉紅的枝垂櫻開得正盛,“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皬颓靶?,欲窮其林”,櫻花路的盡頭是一條隧道,“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隧道里光線幽微,我回首張望,已不見來時路,只見隧道口櫻花盈盈,陽光把爛漫春色直送進來,讓靠近入口的隧道墻壁都染上了淡淡的粉紅。

通往美秀博物館的隧道。(駱儀/圖)

隧道內壁不是乏味的水泥墻,而是銀色弧形面板,如鏡子般反射著外面山巒之綠、櫻花之粉,色調隨四季而變,很多建筑評論家認為,這是穿越時空的隧道。數百塊銀色面板看起來一模一樣,實際上每一塊都有尺寸的差別,根據隧道的彎曲度定做。一旦進入隧道,外面的鳥鳴聲消失了,隧道里也沒有腳步和人聲的回響,墻壁上密密麻麻的小孔吸收了聲音,營造出與世隔絕的效果。墻壁上還安裝著路燈,但燈光沒有直射,而是被一塊小銀板擋住,從而反射回隧道內壁,在銀色面板上彌漫開來,使得光線更加柔和,也不會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