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肚內有萬象——電影《大佛普拉斯》中的底層人生
“第一個念頭就是,這里面裝的什么東西沒有人知道”
責任編輯:宋宇 邢人儼
在導演黃信堯眼中,大佛是大家尊崇的、不容懷疑的象征。但兇殺案就發生在大佛眼前,尸體可能被藏進大佛,影片始終沒有明確交待。兇殺案改變了角色的命運,大佛卻順利出廠,按部就班地為善男信女所膜拜。
(本文首發于2018年4月26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他們其實是存在的,只是你忽略了” 電影《大佛普拉斯》中的底層人生》)
2014年,黃信堯導演的短片《大佛》入圍金馬獎最佳短片,沒獲獎。幾天后,他接到評審鐘孟宏的電話:愿不愿意把它發展成電影長片?
鐘孟宏的電影以強烈的個人風格著稱,他一個月前看到《大佛》就有意接洽,為避嫌,特地等頒獎后才聯系。“他說制作上很粗糙,可是故事原型蠻有趣。”黃信堯回憶,“他知道我沒錢、沒背景,說他的公司會負責一切。”
劇情梗概依舊,講一尊佛像背后的社會百態。新片的名字考慮過“長佛”“巨佛”“XL佛”,正巧iPhone6 plus推出,“嘖,從美國捎來的訊息”,黃信堯就借來了“大佛plus”,諧音“大佛普拉斯”。
“各位觀眾朋友大家好。”影片剛開始,導演的聲音就出現,接下來“三不五時出來講幾句話,宣傳一下個人的理念,順便解釋劇情”。
電影主人公菜埔和肚財是對好友,一個門衛,一個收廢品。倆人閑來無事,偷看菜埔老板的行車記錄儀,意外發現了佛像前的殺人案。
2018年4月15日,《大佛普拉斯》獲得第37屆香港金像獎“最佳兩岸華語電影”獎。前一年臺灣金馬獎,它也獲得五項大獎。“最佳新導演”黃信堯當時44歲,入圍者中年齡最長。他拍了20年紀錄片,遇見過形形色色的菜埔和肚財。
接受南方周末記者專訪那個下午,黃信堯遇見一個自稱在市中心種菜的人。他跟去攀談,發現對方在一片已廢棄的軍用土地上,真的種出兩平米的九層塔。
黃信堯常提及另一次偶遇。海邊小吃攤,鄰桌一個工人訓斥另一個,不該對老板唯命是從,“老板吃肉,我們好歹也喝一下湯”。
“我很好奇,他們那連湯都沒得喝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樣子,對我來講,他們就是肚財和菜埔。”黃信堯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我們不經意的時候,會完全忽視他們的存在。他們其實是存在的,只是你忽略了。”
肚財和菜埔發現兇殺案后,四處求神拜佛,甚至找到一座“中正廟”,才知道“連蔣公都有人在拜”?,F實中這座廟位于臺灣苗栗,因其簡陋空洞,電影中調侃這是“走極簡風”。黃信堯認為影片并非批評宗教,意在質疑不可挑戰的權威與人的主見缺失。
“起碼在他死的時候,在地上還能畫出一個人形”
“大佛”確有其事。有次黃信堯去工廠拍片,見到一尊巨大的銅質佛像,足有三四層樓高,“第一個念頭就是,這里面裝的什么東西沒有人知道”。
2014年,核能、軍中人權、食品安全……眾多社會問題屢見臺灣報端。“這個地方好像出問題了,好像沒有人在管,我想到底發生了什么。&rdqu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