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力量是可以信賴的——專訪民政部民間組織管理局副局長楊岳
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工作離不開社會力量的有效參與,社會組織是可以依靠的生力軍,可以信賴的戰斗隊。
責任編輯:趙凌,實習生李鵬
南方周末:如何評價這次民間組織和志愿者在抗震救災中的表現?
楊岳:廣大社會組織包括志愿者快速反應,以實際行動為抗震救災做出了重要貢獻,成為抗震救災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受各地統計口徑不一致等因素影響,目前還無法得出參與這次抗震救災的社會組織和志愿者的具體數字,但從媒體的報道情況看,這場全國上下眾志成城共同抗震救災的大會戰中,各類社會組織和志愿者的參與力度、動員廣度和服務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我們也深刻認識到,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工作離不開社會力量的有效參與,社會組織是可以依靠的生力軍,可以信賴的戰斗隊。社會組織能夠為災區群眾提供“一對一”服務,把工作做到細處,特別是關注政府救助顧及不到的地方、相對薄弱的領域、急待援助的群體;社會組織聚集一大批專家學者,能夠為災區提供多方位的技術與智力支持。
南方周末:社會組織和志愿者在參與救災的過程中還存在哪些問題?
楊岳:我們也注意到一些媒體關于志愿者在參與抗震救災中存在著活動盲目、缺少協調、缺少必要的專業訓練等問題的報道。“井噴式”地奔赴災區開展救助活動,這種全民參與的熱情是令人感動的,一些志愿者對可能遇到的困難估計不足,再加上經驗不夠,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也是可以理解的。當然,在當時的情況下,我們并不鼓勵大眾盲目參與到志愿服務隊伍中來。
南方周末:下一步我國的民間組織和志愿者管理是否會有政策上的松動?
楊岳:我國的志愿服務尚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制約發展的各種因素和矛盾還普遍存在,如相對于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參與志愿服務的總體人數較少、參與程度低,組織化、規范化和專業化水平不高,激勵機制不健全,缺乏資金保障和政策引導扶持等。民政部正在配合立法部門草擬《慈善事業促進法》,法律草案擬將志愿服務單列一章;我們正在對現有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進行修訂,將考慮對這一類組織進行規范,以使我國社會組織登記管理體系更加完善;與此同時,民政部還承擔了《志愿者條例》的立法調研工作,爭取盡早成熟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