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來的我們,成了造假的我們?
劉若英的跨界及格了,總體而言,跨界成功的作品寥寥無幾。
《后來的我們》
劉若英的跨界及格了,總體而言,跨界成功的作品寥寥無幾。令人尷尬的是,即便跨界鮮有成功者,加入跨界行列的人卻越來越多。
而且,電影背后依舊擺脫不了資本操縱的手。糟糕的電影,資本能夸出花,品質尚可的,資本則無所不用其極炒作,甚至不惜造假。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后來的我們》背后折射的中國電影市場。
今年五一檔,最大贏家應該就是電影《后來的我們》了。首日票房2.8億元,目前票房已經突破10億元。
不過,伴隨著《后來的我們》飄紅的票房,是始終不斷的爭議。比如劉若英的跨界是否會成功?電影是否在販賣歌曲《后來》的IP,像電影《梔子花開》一樣?尤其突出的是,該片的退票風波。不少影院單日退票率在10%以上,被退票的影院總數接近4000家。有業內人士稱,此舉疑似預售期片方大量買票鎖場,造成預售過億假象,院線排片跟漲后片方再退票,這是一種新型的票房造假手段。退票風波背后,誰才是真正的“幕后玩家”?
后來的我們,都跨界當導演了
從歌手和演員的身份跨界成為導演,劉若英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后一個。
比如暑期檔,演員黃渤的導演處女作《一出好戲》即將登場,到了年底賀歲檔,演員鐘漢良的《沙漏》也要出爐了。而劉若英之前,跨界的人就更多了,趙薇、郭敬明、何炅、鄧超、叫獸易小星、落落、黃斌、魏楠、大鵬、蘇有朋、陳思誠、崔健、蔡康永、張嘉佳、王寶強、文章、黃磊、張歆藝……他們有的是演員,有的是歌手,有的是主持人,有的是作家,甚至有的是經紀人,都紛紛當起了導演。
跨界本身并沒有什么錯。沒有人天生是導演,何況影史上也有許多跨界成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