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小學教育的“秘密”
家長會如同商務洽談會,各科老師每人一張桌子,家長一個接一個地跟老師談。家長只能跟自己的孩子比較。誰是班里的尖子,誰落在班級的后面,永遠都是只有任課老師才知道的“機密”。
責任編輯:聶寒非
每個小學都有專業機構定期的評估報告(一般兩三年一次),但是并沒有官方的排名。一個小學的質量,往往是靠周圍社區的口碑。
(本文首發于2018年5月3日《南方周末》)
雖然沒有考試排名次,但是老師會根據孩子的學習能力分配座位,每張桌子的課堂練習和作業都不一樣。而桌子的叫法, 只會根據桌子的顏色來命名,而不是有排序色彩的數字。筆者是在孩子上學很久以后,才慢慢領悟到分桌的奧妙。
家長會如同商務洽談會,各科老師每人一張桌子,家長一個接一個地跟老師談。家長只能跟自己的孩子比較。誰是班里的尖子,誰落在班級的后面,永遠都是只有任課老師才知道的“機密”。
英倫今年的春天來得特別遲,往年可以穿單衣的時候,今年還沒有脫下防寒服;往年櫻花、桃花競相開放的時候,今年才勉強露出花苞;往年草地上到處是歡聲笑語的時候,今年還到處都是一把把沉悶的黑雨傘。
然而,筆者和孩子們的心依然輕松得能飛起來,仿佛剛剛經歷了一場漫長而緊張的戰斗——申請中學,人生中的第一件大事,如今終于塵埃落定。
為人父母是辛苦的,但也是一場重新體驗人生、彌補缺憾的旅程。養育孩子的過程,也讓筆者跟孩子一起,在異國文化中又完整地經歷了一次小學時代。
分桌的奧妙
私立小學每班不超過20人,公立小學每班則最多30人。三年級以下還每個班都有協助任課教師的助理。師生比例的巨大差異,也體現出背后教育體制的不同。
英國的小學4歲入學。上學前,家長需要向學校申請,同時有機會帶著孩子參觀正在上課中的學校。
教室桌椅的擺放,是三四個人一張小桌子,不同科目會有不同的做法。因為雖然沒有考試排名次,但是老師會根據孩子的學習能力分配座位,水平相近的三四個孩子坐在一起,每張桌子的課堂練習和作業都不一樣——學習能力強的孩子,老師會安排更具挑戰的學習任務;能力差、速度慢的孩子也不會有跟不上進度的挫折感。而桌子的叫法,只會根據桌子的顏色來命名,而不是有排序色彩的數字。孩子們的座位也會隨時調整。作為家長,筆者是在孩子上學很久以后,才慢慢領悟到分桌的奧妙。
我們的小學時代,有兩個高頻詞:“學習”和“紀律”。學習的重要無需贅言,學習好幾乎可以“一俊遮百丑”。除了學習,強調得最多的就是紀律。我們的紀律更多是以否定的形式體現:不準怎樣、不要怎樣,而英國的小學教室里則很少聽到老師以“Don’t”開頭的句子。當孩子們太吵鬧,老師通常不會說“不許講話”,而是馬上明確要求做的事情,例如以特定的節奏拍手、拍頭、拍膝蓋,又說又唱又動作,孩子們為了跟上節奏,原本的嬉鬧、閑聊自然都停止了,等這個拍手動作歌唱完了,教室也就安靜了。
英國小學的教室里,很少強調不準做什么,而總是把重點放在鼓勵孩子做什么:積極提問、發表意見、參與討論等等。教室里總像是春天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