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政治院校變“兩大” 新中央黨校誕生
合并工作效率很高,3月20日上午,全國人代會閉幕,下午就宣布了新組建的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領導班子。
責任編輯:錢昊平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18年4月28日上午,新組建的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舉行掛牌儀式。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組織部部長、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校(院)長陳希出席掛牌儀式并揭牌。
(本文首發于2018年5月3日《南方周末》)
合并工作效率很高,3月20日上午,全國人代會閉幕,下午就宣布了新組建的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領導班子。
曾有意效仿國外由總統或總理兼任行政學院院長的做法,但考慮到在中國要遵循“黨管干部”的原則,國家行政學院院長級別不能高于中央黨校校長級別。
馬寶成是原國家行政學院應急培訓中心主任,2018年4月28日早上7點不到,他已趕到學院的所在地北京市海淀區長春橋6號,和學院各部門及直屬機構領導班子成員、學員代表集合。
7點整,他們乘坐中巴車準時出發,前往6公里之外的中央黨校,參加新組建的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掛牌儀式,這是兩校合并的又一關鍵節點。
掛牌儀式從上午8點開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組部部長陳希出席并揭牌,他兼任了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校(院)長。
干部培訓機構中,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和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一起,曾被稱為三大政治院校,他們的學員都以廳局級以上官員為主。不過隨著今年3月《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下發,三大政治學院在建制上已變成了“兩大”。
方案提出,整合中央黨校和國家行政學院的職責,組建新的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實行一個機構兩塊牌子,作為黨中央直屬事業單位。
“此前兩校培訓職能確實有交叉重復之處,導致教學資源相對分散。”目前還是“國家行政學院進修部主任”身份的龔維斌認為,重新組建后能優勢互補。
接下去,合并工作將進入最“難”的環節——機構調整和人事安排。
“先合署辦公,但機構還沒整合”
合并后,新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將設南、北兩個校區,南校區即為原來的國家行政學院校區,北校區就是原中央黨校所在地。
“十九大之后有傳言,但沒有想到這么快。”對于兩校的合并,一位原國家行政學院副局級干部對南方周末記者說,3月13日上午,國務委員王勇在人大會議上作了機構改革方案的說明后,他和大多數局級干部才知道“真的要合”。
“合并工作推進非???,效率很高。”這位副局級干部回憶,3月20日上午,全國人代會閉幕,下午,原國家行政學院的副局級以上干部就被集中到中央黨校開會,中組部部長陳希宣布了新組建的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領導班子。
原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何毅亭,被任命為新中央黨校(學院)的常務副校(院)長。赴黨校之前,何毅亭曾在中央政策研究室工作20年,2013年,由政研室常務副主任調任黨校常務副校長。生于1952年的何毅亭現年66歲,已于今年3月當選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
3位副校(院)長中,王東京、甄占民原任黨校副校長,李季原任行政學院副院長。新的領導成員中,還有3位校(院)委會委員,其中黃憲起、陳立此前分別是兩校(院)的副校長和副院長,都生于1958年;生于1963年的謝春濤是十九屆中央候補委員,他是著名黨史專家,目前兼任中央黨校黨史部主任。
原國家行政學院常務副院長馬建堂,則在兩校合并后,轉任國研中心黨組書記、副主任。
從已有的部署看,新黨校(學院)的綜合部門今后將在北校區,也就是原中央黨校辦公區辦公。
3月20日之后,進入新班子的李季、陳立,已將辦公室從行政學院搬到了中央黨校。4月初,原國家行政學院全體教職員工參加了一次兩校機構改革動員會,何毅亭強調兩校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并且宣布了改革的時間表。
一位參加會議的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回憶,根據時間表,改革的三個關鍵時間節點分別是,4月20日前原國家行政學院辦公廳、人事局、機關黨委和財務等綜合性部門要搬進中央黨校;6月20日“三定”方案出爐后,明確具體改革方案;到今年底,完成所有合并改革。
目前,原國家行政學院的綜合性部門都已搬進中央黨校。“先合署辦公,但沒有進行機構整合,具體工作還是各干各的。”中央黨校辦公廳一位干部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籌建之初,就有合署呼聲
中央黨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33年,當年3月中共中央在瑞金創辦了馬克思共產主義學校,學校此后隨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后改稱為中央黨校。1966年黨校停辦,1977年復校。
復校以來,中共地廳級以上干部幾乎都要到此進修。這所培養中國未來政治精英的學校,曾長期由主管組織工作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執掌,喬石、胡錦濤、曾慶紅、習近平、劉云山等人都曾兼任過校長。
中央黨校復校10年之后,國家行政學院“應運改革而生”。
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開,提出實行國家公務員制度,次年召開的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決定籌建國家行政學院。
王偉曾任原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學教研部原副主任,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籌建的初衷是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型公務員。1993年《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正式施行,條例規定了國家行政學院承擔國家公務員的培訓任務,這一年國家行政學院正式掛牌。
據王偉了解,中央在討論國家行政學院院長人選時,曾有意效仿國外由總統或總理兼任行政學院院長的做法,但考慮到在中國要遵循“黨管干部”的原則,國家行政學院院長級別不能高于中央黨校校長級別。
“最終決定由國務委員李貴鮮兼任,從第二任起便由同時兼任國務院秘書長的國務委員擔任,這是因為國務院秘書長協調各部委關系最為方便,而國家行政學院的重大問題,如省部級干部培訓事宜等,還需要報總理批準。”王偉說。國務院秘書長兼任院長的任職模式,一直延續到此次兩校合并。
事實上,國家行政學院計劃籌建之初,就有與中央黨校合署的呼聲。王偉回憶,“因有不同意見,便作罷。”到籌建后期,又有中央黨校教授聯名致信中央政府要求兩校合并。“但那時中共中央、國務院已經通過了單獨設立國家行政學院的決議,不可更改。”
行政學院成立后,和黨校的工作各自向“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努力。2008年9月3日,中共中央印發了《中國共產黨黨校工作條例》,之后,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制定的《行政學院工作條例》也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條例生效后,原國家行政學院指導地方行政學院也就有了依據,還在辦公廳增設了地方工作處,以加強對地方行政學院的業務指導。每年年底,都會召開全國行政學院院長會議,擔任國家行政學院院長的國務委員必定到會講話。
不過到目前,省一級的行政學院大多還只是在省委黨校加掛了一塊牌子,只有云南、廣西等7個省份的黨校和行政學院分開設立,市、縣一級幾乎全部采取了“加掛牌子”的做法,大多還加掛了社會主義學院的牌子。
黨的十八大召開之前,國家行政學院開始走出學院,進行“公仆意識”教育,并于2012年6月在國家信訪局成立了首個“公仆意識教育基地”,此后又到山東臨沂、寧夏六盤山、安徽金寨干部學院、河南焦裕祿干部學院等地成立了基地。
2017年6月,國家行政學院又在延安梁家河成立了“黨性和公仆意識教育基地”,與以前的基地相比,名稱中多了“黨性”二字。
此次改革將設一定過渡期
此次將黨校與行政學院合并,機構改革方案給出的解釋是,為了“全面加強黨對干部培訓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統籌謀劃干部培訓工作,統籌部署重大理論研究”。
與中央黨校側重于黨性教育、黨委領導能力培訓不同,國家行政學院成立后主要著眼于行政管理能力和依法執政能力的教學與培養。
這從機構設置上就能看出,中央黨校有黨史教研部、黨建教研部,但國家行政學院就沒有,其教學機構的設置更偏重社會科學,如經濟學、法學、政治學、公共管理等教研部。
兩校的培訓機構設置基本一致,都由進修部負責對省部級干部進行培訓和輪訓,培訓部則主要承擔地廳級以及少數處級干部的培訓工作,學員由中組部統一調訓。
但在學制上,兩校又有不同。中央黨校側重于長訓,更加系統,最長可達1年,國家行政學院側重于短期專題培訓,一般都是結合具體主題如脫貧攻堅、網絡強國等進行培訓,此外就是對廳級局干部進行任職培訓,短則一周,最長兩個月。
這種培訓周期上的差異也不是絕對,國家行政學院“青干班”的學制就長達1年。
與“青干班”名稱類似的是中央黨校“中青班”,后者啟動于1980年,1995年明確定位成“為省部級領導干部培養后備力量”,該班三分之一以上的學員日后都晉升省部級以上職務。
中共中央原總書記胡錦濤就是“中青班”第二期(1981年9月-1982年7月)學員,當時他的職務是甘肅省建委副主任?,F任黨和國家領導人中,胡春華、陳敏爾、周強也是黨校“中青班”學員。
1996年啟動的國家行政學院“青干班”,學員起初不是干部,而是從高校優秀應屆畢業生中選拔,2004年,才將招生對象改為縣處級年輕干部,主要培訓執政能力,不像黨校“中青班”的提拔信號那么明顯。
“盡管兩校在教學上有所區別,但同質化傾向還是很明顯。”原國家行政學院不愿具名的副局級干部說,內設部門中,除辦公廳、教務部、人事局等綜合部門,兩校都有科研部、進修部、培訓部、研究室、研究生院等業務部門,各自都有出版社等職能相同的直屬機構。
教學部門中,兩校都有經濟學教研部,中央黨校的政法教研部與國家行政學院的法學教研部、政治學教研部,雖然名稱不一樣,但職能也基本相同。
“成立行政學院是改革的成果,現在兩校合并是改革的深化。”那位副局級干部說,對于兩校的在崗人員而言,還是很關心機構的整合和人員安置,此前,中央黨校有26個司局級機構,國家行政學院也有25個。
但他也了解到,與以往“機構一合并,人就開始分流”不同,這次改革人員不會立馬分流,將會給予各個部門一定過渡期,為期3年左右。
黨校黨史課從選修變必修
對原國家行政學院的人員來說,此次改革雖然叫兩校“職能整合”,但從他們的情感而言,實際上是“撤銷”了國家行政學院。
“有點可惜,但也是機構改革的需要。”原國家行政學院不愿具名的副局級干部說,國家行政學院成立后,已日漸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色。不同于黨校意識形態色彩較濃,行政學院在國際合作中更加方便,已與很多國家的政府高級管理學院建立了合作關系,并對其他國家的公務員進行培訓。
對內,原行政學院承擔了對港澳公務員的培訓任務。據原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學教研部原副主任王偉回憶,澳門回歸之前,澳門政府就已經委托國家行政學院對其中級及以上公務員進行輪訓。
“每個澳門班,我都要講一堂行政倫理與公仆意識的課。”王偉說,當時澳門政府也有委托中央黨校進行培訓的考慮,但考慮到黨校的意識形態色彩,最終選擇國家行政學院。
可以肯定的是,國家行政學院的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2017年結業的中國-歐盟應急管理項目,就由國家行政學院與法國公民保護與危機應對總局牽頭執行。
原學院應急管理培訓中心主任馬寶成介紹,這一項目持續了5年,培訓了一批中國應急系統各級官員,以及國家行政學院應急學科的教職人員。他說,原國家行政學院還在規劃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相關人員進行應急培訓。
而應急管理培訓作為行政學院后來發力的教學內容,也已形成了獨有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特色。
合并前,作為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國家行政學院近幾年還承擔了不少政策的第三方評估,國家行政學院進修部主任龔維斌就參加過兩次。
2015年,國家行政學院受國務院辦公廳委托,圍繞“深化審批制度改革”這一主題,組織調研組走訪中央部委與各級政府,考察簡政放權的成效。2016年5月,龔維斌一行又到內蒙古呼和浩特、鄂爾多斯等地走訪半月有余,考察民營經濟發展情況,并形成了政策建議,上報中央。
為中央和國務院建言獻策,是原國家行政學院近年來一項重要職能,特別是自2015年成為25家首批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之后,已經承擔了幾十項咨詢課題。
據原國家行政學院那位副局級干部介紹,所有送閱件由學院的決策咨詢部統一上報中央,2016年送閱件獲得中央領導批示率高達60%以上。
“應該說,行政學院有些學術、科研的優勢還是不可取代的。”該干部推測,兩校合并后,一些同質化的機構大概率要被整合,但已形成特色、不可替代的教學、科研部門,“前景則要光明得多,而且合并后還能相互補充”。
“國家行政學院在國際合作方面給新黨校帶來優勢,而黨校的黨性教育也會滲透到公務員培訓之中。”龔維斌分析道。
日常教學中,中央黨校的黨性教育正日益加強。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副主任羅平漢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之前他主講的黨史課還是一門選修課,但從2017年變成了必修課?,F在,全校學員每周一早晨都必須集中起來,上的第一節課就是“黨史大講堂”。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