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巨頭:從自己做金融到“幫別人做金融”
選擇了“去金融化”的本質是,不放棄金融牌照的同時,弱化金融資產,強化金融服務。
責任編輯:吳金勇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18年4月13日,上海,京東金融。
(本文首發于2018年5月3日《南方周末》)
與銀行相愛相殺多年,互聯網巨頭們終于看清了自己。它們選擇了“去金融化”的本質是,不放棄金融牌照的同時,弱化金融資產,強化金融服務。
“京東金融不做金融了嗎?”2018年4月博鰲論壇期間,京東金融CEO陳生強的一番話引發了人們的廣泛猜測。
他說,“未來,京東金融將把全部的金融資產轉讓給銀行等金融機構,而京東金融扮演的角色是為金融機構服務,將全部業務轉為ToB(面向企業),做科技型產品服務。”
幾天后,又有互聯網金融企業做了相似的表態。樂信CEO肖文杰公開演講時說,“未來將不做金融業務、不參與金融業務競爭,做各大金融機構最好的合作伙伴”。
早在2017年3月,螞蟻金服就曾發出類似聲音。其宣布將定位于“Techfin”(科技金融),“未來只做Tech(技術),幫金融機構做好Fin(金融)”。
為什么互聯網平臺的金融業務集體發生了轉向?它們會割棄自己的金融業務嗎?對此,南方周末記者采訪了以上三家公司,它們表示,“不做金融”不是下架已有金融產品,而是“去資產化”,將主營業務收入轉移到科技服務上來,更加明確傳統金融機構和互聯網平臺的分工。
“去資產化”,幫別人做金融
京東金融對南方周末記者解釋,“京東金融2.0階段”,模式是B2B2C,第一個B(即企業)是京東金融,中間那個B是機構,可以是政府、金融機構等,最后的C可以是小企業,也可以直接是消費者。在邏輯層面,京東金融將從服務最終客戶轉變為服務企業。
從盈利方式上,也將從由資產方式獲利,變成由服務方式獲利。簡而言之,就是“從自己做金融,變成幫別人做金融”。
未來京東金融將不再持有金融資產,將金融業務逐步向金融機構轉移,成熟一塊、輸出一塊,包括白條、京保貝、京小貸等。金融機構可以在京東金融的場景下,直接做資產、資金和用戶運營,京東金融幫助金融機構做相關運營。
此前,在其CEO陳生強對外表態的幾天以后,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網站披露,京東擬以5.37億元參與安聯財險中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