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報“扶貧領域典型案例”傳遞了什么信號?
日前,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開辟了“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曝光專區”,第一批集中曝光了24起典型案例,引發輿論關注。專家認為,這是落實脫貧攻堅作風建設年工作部署的具體行動,為脫貧攻堅提供了堅強紀律保障。下一步,要以監察法出臺為契機,持續加強事前事中事后監督,讓監察法成為助力扶貧攻堅的一把“利劍”。
不聚焦主業、作風不扎實一樣被通報
4月27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開辟了“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曝光專區”,并集中曝光了首批24起典型案例。
記者發現,被曝光的24起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涉及河北、湖南、廣西、寧夏等地,它們無不是脫貧攻堅任務較重的省區。被通報的問題包含了騙取扶貧資金、截留低???、吃拿卡要、優親厚友、弄虛作假、失職失責等多種類型。
從被通報的干部來看,既有縣級職能部門的黨員干部,也有鄉鎮及站所黨員干部,還有村干部。從時間來看,本次通報的違紀違法行為均發生在黨的十八大后。從案值來看,此次被通報的違法違紀案例中,涉案金額從數千元到幾十萬元不等。
部分基層干部因扶貧攻堅存在作風問題被通報,是首批典型案例的一個特點。這類典型案例不涉及具體金額,但在工作作風問題上成為反面教材。例如湖南省婁底市婁星區糧食局軍糧供應站主任、駐蛇形山鎮泉山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劉睿等人違反工作紀律問題:2017年,劉睿和幫扶工作隊員毛衛凡在駐村幫扶期間,3次在工作時間到村民承包的魚塘中釣魚,造成惡劣影響,且在接受組織調查時未如實向組織交代問題。2017年8月至10月,劉睿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和免職處理,毛衛凡受到行政記過處分。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刊文表示,集中曝光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是落實脫貧攻堅作風建設年工作部署的具體行動,也是推進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的重要舉措。“蟻穴雖小潰大堤,蝗蟲多了吞沃野”,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的危害不可小視,這些典型案例反映出扶貧領域的腐敗和作風問題仍然易發多發,而且手段多樣,性質惡劣。如果任由這些行為滋生蔓延,積少成多,不僅會使脫貧成效大打折扣,而且嚴重損害黨和政府在群眾心目中的形象。
脫貧攻堅無小事 加強通報實現問責常態化
廉政專家認為,通報中透露出的一個重要信息,就是脫貧攻堅工作事關群眾切身利益,對于思想認識不到位、政治站位不夠高的問題,一定要加強執法執紀力度,讓群眾感受到黨中央的堅定決心。
針對扶貧領域腐敗與作風問題多發,山東省委黨校黨的建設教研部副教授季冬曉認為,這反映出部分基層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將扶貧工作只當成一項普通工作、單純業務來看待,沒有從重大政治任務、頭號民生工程、底線要求上來把握。
“精準脫貧是決勝小康三大攻堅戰之一,是國家重要的戰略方針。”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說,目前精準脫貧在基層落實面臨不少問題,數字扶貧、假扶貧、扶假貧、扶貧資金跑冒滴漏等現象不同程度存在。甚至少數村鎮干部與宗族勢力、涉黑勢力相互勾結,侵害公共財產與貧困群眾利益。
“通報的典型案例,都是與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工作中的小差錯都會影響整個扶貧項目的推進。”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莊德水說,目前可以明顯感受到對扶貧工作的各個環節,正在走向細抓嚴管,向聚焦微小問題過渡。這也是扶貧需要繡花功夫的體現。
莊德水認為,黨風廉政建設與精準扶貧工作需要同步推進,扶貧攻堅推進到哪里,黨風廉政建設就要跟到哪里。黨風廉政建設要瞄準源頭與苗頭,來遏制扶貧領域的問題。
季冬曉說,扶貧領域必須要落實制度設計與工作程序,特別是涉及扶貧對象認定和退出制度,扶貧資金分配、撥付、使用制度,扶貧項目審批、招投標、監管、驗收制度等。松一松、垮一垮,都為腐敗留下可乘之機。地方黨委、行政職能部門需持續深入基層一線,主動發現查處問題隱患,執紀嚴實硬,問責常態化。
以監察法出臺為契機讓扶貧一線風清氣正
受訪廉政專家認為,結合此次通報的典型案例,透露出了一個信號:以監察法的出臺為契機,持續加強事前事中事后監督,讓扶貧一線風清氣正。
莊德水等專家表示,國家監察委成立后,實現了對所有公職人員和從事公務活動人員的全監督,實現了監督的無縫隙,所有人員都在監督之內。其行使監督、調查、處置職權,做出的政務處分,與紀委的紀律處分,實現紀法有效銜接。隨著監察對象與監察事項的拓展,將有利于保證整個扶貧攻堅項目如期實施,讓與扶貧攻堅工作有關的監察對象,都能公正行使權力。監察法已成為規范扶貧攻堅的一把“利劍”。
竹立家等表示,紀委監委應進一步加大監督力度,用好紀檢監察舉報系統,及時受理群眾舉報。并加大暗訪檢查、公開曝光的力度,對工作不務實、不扎實、不真實的,對職能部門監管職責履行不到位的,一律嚴肅問責。堅持刀刃向內,對紀檢監察機關履行監督責任不到位的首先問責。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