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汶川 | 災難中成長的志愿者
十年,他們的公益路將重新開始。
責任編輯:呂宗恕
2012年7月22日,瀘州洪峰襲來,救援隊轉移群眾。
從汶川地震到蘆山地震,中國志愿者參與災難救援及災后重建的專業能力已有大幅提升。但如何讓志愿者發揮更大的作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行至北川老縣城遺址的墓園處,但小莉受不住了。青松環繞,安寧靜謐,這座完整保留一個縣城震后樣貌的地方像情感觸發器,一下讓她想起了她照顧過的傷員們,那些結下“戰友”情誼的志愿者們。
但小莉40歲時回歸家庭,并全職成為志愿者。第二年汶川地震發生了,她護送物資,協調一批批志愿者24小時輪班照顧醫院傷員。
十年,但小莉從最初不問世事,專注于家庭的普通婦女,走到了中國公益的前頭。與但小莉同行的志愿者們多半也走過了這樣的一條路,因災走入公益,經歷轉型蛻變。
2018年4月26日,他們參加汶川地震十周年的研討會議,題目為“銘記·同行·重生”。重走北川老縣城遺址,于他們而言,是“銘記”。
現場
廢墟的時間永遠靜止了,街道邊上的路燈桿打的廣告是已銷聲匿跡的“小靈通”手機,移動網絡優惠套餐。
災情發生的時候,現場如戰場。2008年,汶川發生里氏8.0級地震的消息傳出,志愿者們自四面八方趕來,用各種各樣能想到的辦法參與救援。
但小莉所在的義工聯盟在2008年5月12日當晚就開始行動。他們分析討論,先召集有戶外作業經驗和救援經驗的專業志愿者趕赴德陽災區,加入搜救、醫療救護、撫慰災民等救援隊伍中去。志愿者招募通告在13日下午2時23分發出。但小莉自己則在接下來的一周輾轉綿陽、彭州等數個救災點護送物資。
5月13日凌晨,網名為“紫男”的董明珠與河南戶外救援隊的7人小隊開著金杯車也從洛陽出發。因有戶外經驗,又持有護士證,她申請進入災區便利了許多。
他們在路上走了四十多個小時后,終于抵達綿陽火炬廣場接受指揮部的安排,又馬不停蹄地趕往另一災區——北川縣城。沿途災區的信息越來越多,馬路越來越堵,空氣中彌漫著灰塵和腐敗的味道。
終于在北川縣城,董明珠見到了最為慘烈的場景。整個縣城一片廢墟,房屋倒塌,家具破碎。“聽著挖掘機的聲音,我都快窒息了。”董明珠回憶。
深圳工作的倪凱志這個時候已經翻遍了網上的即時信息。在搜索框中鍵入“怎樣成為志愿者”,能看到各種各樣的介紹。
倪凱志鎖定了兩條路徑,一是通過共青團四川省委提供的通道,可是那里早已排起了長隊。共青團四川省委后來統計,抗震救災期間累計接受志愿者報名約118萬人次。
另一條則是“5·12民間救助服務中心”(以下簡稱“5·12平臺”),由成都當地幾十家國內外NGO及各地志愿者在震后3天共同成立。意在提供信息服務,幫助NGO及志愿者進入災區“幫忙不添亂&r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