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汶川 | 被大地震改變的方向與抉擇 重塑山河十年路

十年間,依靠外力支持與自力更生,這片破碎的土地重獲新生,也改變了原本的發展軌跡。

責任編輯:蘇永通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18年4月15日,一對情侶在情人坡觀景臺上自拍,背后是新的汶川縣城。(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5月10日《南方周末》)

十年前,地動山搖那一刻,家園毀壞,親人喪生,生計落空。十年間,依靠外力支持與自力更生,這片破碎的土地重獲新生,也改變了原本的發展軌跡。

大師手筆再造的美麗城鎮、學校,新舊居民如何融合?除了旅游業,發展經濟還有什么出路?面對山上的神靈和頭上的天災,羌寨是留還是遷?

2009年初,映秀鎮整體重建剛剛啟動,中國國家大劇院設計者、法國建筑設計師保羅·安德魯給阿壩州政府寫了一封信。

他提議,每年或每隔幾年,都在漩口中學廢墟上覆蓋一層泥土,隨著時間的推移,芳草和綠樹終將掩蓋土地的“傷口”。

“對于未來若干代的映秀人民來說,重要的是安靜幸福地生活,而不是充當守墓人的角色。”保羅·安德魯說。他設計的抗震減災國際學術交流中心,與漩口中學毗鄰。

重建時,漩口中學廢墟未被抹平,而是刻意地完整保留。它位于映秀鎮——5·12汶川特大地震震中。每逢周年,官方的紀念活動多在此舉行。

作為示范樣板,映秀鎮的重建總體規劃由國務院批準,廣東東莞對口支援,中外大師參與操刀設計。高規格規劃與舉國援助,也遍及各個重震區。

十年間,依靠外力支持與自力更生,學校、縣城、鄉鎮、村寨和幸存的人們得以獲得重生,而他們腳下的土地,也悄然改變了原本的發展軌跡。

學校:一個母親的愿望

映秀鎮,當年的漩口中學遺址整體保留,供游客參觀。離遺址一橋之隔,就是廣東援建的映秀新鎮。(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圖)

在畢業生的回憶里,白色校舍圍成的“四合院”內,漩口中學的臘梅最香。香消十年,作為遺址的漩口中學,風貌未變,也未被泥土覆蓋。殘缺的白色樓房孤獨矗立,仍是最后的抗爭姿勢,傾斜、扭曲、斷裂、錯位、垮塌……

汶川縣政協委員王程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出于紀念的需要,保羅·安德魯的建議未被采納。震后,遺址成了著名景點,旅游業成為映秀百姓收入的重要來源。

而在原漩口中學思想品德課教師陳和瓊看來,保留地震遺址還有另一層含義——給幸存者們以警示。

每年臨近“5·12”,陳和瓊都會來到遺址,一個人繞著廢墟行走,和逝去的師生沉默對話。地震中,該校有43名學生、8名教師、2名職工和2名家屬遇難。

地震時,陳和瓊被塌陷的教師公寓埋了三天,直至被救出。從恐懼中慢慢恢復后,她考取了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如今是七一映秀中學專職心理學課教師。

七一映秀中學,這是漩口中學重生后的新名字。

全新的映秀小學里,孩子們在上體育課,當年這個地方是運送傷員的直升飛機停機坪。(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圖)

震后兩個月,全國的共產黨員交納了97.3億元“特殊黨費”,其中近20億元用于幫助災區中小學?;謴椭亟?。漩口中學獲得4600多萬元的全額捐建,為表感恩而更名。

副校長徐康志對數字記得清清楚楚:地震前,漩口中學有學生1527名,因為地震導致生源斷層,十年后的七一映秀中學,在校生為962人。

新學校按“八級抗震九度設防”標準設計,位于岷江與213國道的夾角處。映秀地處河谷地帶,四周多山。人們將岷江上一塊高低不平的河灘,用修建都汶高速公路的廢渣,回填出一塊4.2萬平方米的空地。

一切努力,只為尋最安全的校址,建造最堅固的學校。

2009年正月十五晚上,北川縣政府舉行新縣城規劃宣傳活動。在現場互動環節,第一個上臺提問的是一位北川中學遇難學生的母親。

&ldq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周凡妮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