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汶川 | 想象被限制,卻有重重商機 從眾心理下的商業生態
與“板房經濟”坎坷經歷類似,“震區變景區”的規劃再次觸發輿論爭議,外界質疑這樣的做法是在“消費災難”。
責任編輯:錢昊平
當年的白鹿鎮的主干道,現在已經變成一個歐洲風格的旅游小鎮。
(本文首發于2018年5月10日《南方周末》)
與“板房經濟”坎坷經歷類似,“震區變景區”的規劃再次觸發輿論爭議,外界質疑這樣的做法是在“消費災難”。
通過抽簽確定房號,如此引發的一個結果是,同一家族、單位的成員,被隨機劃分到不同小區、不同單元,這撥群體成為最早有換房動因的潛在客戶。
災區人對商業保險有著較深層次的了解,投保率明顯高于其它地區,而且,健康險、意外險的業務量,遠遠多過養老險種。
漩口中學門口的游客,與別處不太一樣。
他們三三兩兩穿行,身上較少披掛鼓囊的包裹,看不到誰扯嗓子喧嘩,連合影留念都小心翼翼,在導游指揮下進行,沒有“茄子”,沒有“V”字手勢,偶有女性眼圈泛紅。路邊零星拉客的當地人同樣彬彬有禮,遭拒后也不再糾纏。
漩口中學位于“5·12”震中映秀鎮。那場災難中,映秀全鎮被夷為平地,經過原址重建,被確立為“特別旅游區”,這所學校作為遺址保留,供游客參觀、憑吊。
2018年4月17日,游客們沿著學校安安靜靜往前走,拐個彎,鱗次櫛比的飯店、旅館、手信攤映入眼簾,這才顯現出一個旅游景區的樣子,“田都震沒了,現在只能做點生意。”一家飯店老板說,映秀家家戶戶都依靠旅游生活。
映秀向北200公里,是受災最嚴重的北川縣,經過自然培育,安置房的縫隙里,也生長出了“招拍掛”的商業小區,成為改善型首選。
經過10年演進,當年瞬間清零的經濟活動,又散發出商品社會的炊煙氣息。嚴酷的環境下,這些商業活動仍遵循市場規律,它們有著濃烈的自強色彩。災區已塑造出獨樹一幟的商業生態。
“板房飯店”險遭扼殺
早在重建階段,尚處于臨時安置區階段的映秀,就顯現出日后成為旅游景區的潛質。
2009年,時任映秀工商所所長王明輝曾對外透露,安置區修建了2800余間板房,里邊各式商鋪共計265家,這一數字是地震之前的兩倍。他說,震后到映秀援建、參觀的人與日俱增,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板房經濟的繁榮。
住過一年板房的王程,是映秀當地的“百事通”,曾任汶川縣政協委員,他接觸的店主們,開店多是出于生計的考慮,通常擠占睡覺的地方,騰出一兩間空房做買賣。“地震把什么都震沒了,老百姓還是要生活的呀。”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但天然萌發的板房經濟,卻一度遭到“有形的手”的干預。
由于外界有“社會影響不好”的評價,擔心援建設施蔓延出“銅臭味”,第一批吃螃蟹的店主,“遭到有關部門不同形式的‘封殺&rsquo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