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汶川 | 民間救援力量的“快”與“慢”

“災情研判”、“聯合協作”、“專業化”、“改變觀念”成為了如今應急救援領域的熱詞,推動社會組織應急救援的發展,也開始面對新的問題。

責任編輯:呂宗恕

2013年4月22日,蘆山地震的第三天,一些剛剛到達龍門鎮的民間志愿者。(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5月10日《南方周末》)

十年來,民間應急救援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從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蘆山地震、魯甸地震到九寨溝地震,提高的不僅是救援的效率,“災情研判”、“聯合協作”、“專業化”、“改變觀念”成為了如今應急救援領域的熱詞,推動社會組織應急救援的發展,也開始面對新的問題。

2017年8月8日21時19分46秒,九寨溝發生里氏7.0級地震。震后,四川省政府迅速啟動Ⅰ級應急響應預案,社會組織的反應迅速。

18分鐘后,壹基金響應;22:10,四川省紅十字會救災工作組出發;22:36,中國扶貧基金會啟動救援行動;23:00,第一支外地救援隊都江堰岷江應急救援隊到達災區;9日凌晨1時40分,卓明災害信息服務中心發布了九寨溝地震研判報告,向救援人員提供有用信息……

地震來得突然,但所有的應急反應都是迅速又有條理。無論是政府、企業還是社會組織,都顯現了其應急救災的能力。“和汶川地震時不能比,現在進步太大了。”卓明負責人郝南回想起十年前汶川的場景說道,“那時沒有任何專業含量,都是各自想辦法。”

十年來,民間應急救援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從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蘆山地震、魯甸地震到九寨溝地震,提高的不僅是救援的效率,“災情研判”“聯合協作”“專業化”“改變觀念”成為了如今應急救援領域的熱詞,推動應急救援的發展,面對著新問題。

嘗試解決“信息不對稱”

作家張良在《汶川地震168小時》一書寫下當時的場景:48小時后,在震中映秀,士兵、消防員、醫生以及各種志愿者紛紛涌入,外來救援者和留守居民人數比就達到了5∶1。隨后,后勤補給出了問題,缺糧,沒水,暴雨,余震不斷。多年后,人們再回望當時的場景,才意識到很多問題來自救助者的毫無準備和信息匱乏。

那年,郝南也動身前往了災區。身為牙醫的他,打算去做醫療志愿者,可到了成都,他發現整個救援行動,出現了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大量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來自全國的大量物資卻不知道向哪兒投放”。于是他留在了成都,開始做信息協調對接工作。

誰?在哪里?需要怎樣的幫助?怎么樣才能避免信息不對稱引起的物資堆積和人員浪費?從汶川地震開始,郝南和小伙伴們不斷摸索、學習,試圖尋找一套回答這些問題的工作辦法。兩年后的玉樹地震,他們成立了卓明災害信息服務中心,他覺得這些血淚中摸索的經驗需要被傳承下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邵小喬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