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如何批量“制造”“獨角獸”
各路資本、新技術企業積極入駐,而作為操盤者的政府能通過培育獨角獸來幫助當地實現經濟轉型嗎?
責任編輯:吳金勇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18年4月28日,山東日照鋼鐵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一位外國記者在采訪拍攝。
(本文首發于2018年5月10日《南方周末》)
2018年4月,山東省提出2022年之前,培育“獨角獸”企業20家、隱形冠軍80家、“瞪羚”企業300家……各路資本、新技術企業積極入駐,而作為操盤者的政府能通過培育獨角獸來幫助當地實現經濟轉型嗎?
一直以來,姚軍龍都專注在產業基金上,埋頭做事。當山東省政府的政策出臺時,他發現自己不經意間,站在“風口”上了。
姚軍龍是北京賽伯樂綠科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賽伯樂綠科”)高級合伙人。他長期關注產業發展,因為看重制造業的地位,2018年2月,賽伯樂綠科作為民營資本方,與政府平臺公司“青島開發區投資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以及有國資背景的智庫機構“青島制造研究院”,合資成立了青島西海岸制造業轉型升級發展基金(以下簡稱“西海岸基金”),專注于青島的轉型升級。
這一想法與政府不謀而合,當月,山東發布《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成立6000億規模的“新舊動能轉換”引導基金,支持“四新”項目,西海岸基金有望得到配資支持,只是需要接納政府的合作條件:投資地域、投資行業,要在框架范圍內進行。
“有錢進來當然歡迎,合作條件可以談。”姚軍龍說。
政府拿錢出來的目的,是想促進產業升級。2018年4月,又發布《關于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實施意見》,提出2022年之前,培育“瞪羚”企業300家,“獨角獸”企業20家,隱形冠軍80家。
無論“有形的手”能否撬動社會資本,政府牽頭成立產業基金,正在成為一種風潮。除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