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王朝皇帝與寵臣的關系,親密還是危險? 侯旭東談“信—任型君臣關系”與西漢歷史

古人的世界中,受困于現實,求寵爭寵成為很多人發揮能動性的重要途徑。

責任編輯:宋宇 邢人儼

侯旭東認為,臣下借助故事、制度和奏章等,把皇帝的生活空間限制在很小范圍內,讓皇帝只能依靠臣下的口與筆了解天下。因此,皇帝強大又軟弱,支配他人又被他人支配。圖為唐代畫家閻立本《歷代帝王圖》中的漢昭帝劉弗陵。(資料圖/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5月10日《南方周末》)

古人的世界中,受困于現實,求寵爭寵成為很多人發揮能動性的重要途徑。今天的世界,則呈現出豐富的可能,完全可以創造更有意義的人生。

線性歷史觀認為歷史是一截矢量,指向“天命”“正統”“進化”。箭頭所指,原本眾聲喧嘩,偶然與必然交織的人世間被刪繁就簡。在新書《寵:信—任型君臣關系與西漢歷史的展開》中,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侯旭東嘗試擺脫這種史觀的羈絆。

十年前,侯旭東起意研究早期帝國的日常統治,設想中若干研究路徑就包括君臣關系。“生活中無人不知關系的重要,學者也不例外,但很多人認為日常經驗跟學術無關。摒棄了生活邏輯,還談得上準確把握歷史和現實嗎?”侯旭東質疑道。

侯旭東選擇的是皇帝與臣或妃之間的寵信關系,正史的“佞幸傳”對此類關系集中記述,其他類傳中也常有“幸有寵”“信幸臣”等字眼閃爍。建立親密關系是得寵的第一步,對于寵臣,皇帝會大把“賞賜賂遺”,進而與之“圖事帷幄之中”,由信而委以重任,密謀大事。

時人早早發現:“勢”比貴更重要。“勢”的大小由距離權力中樞遠近決定,得不到皇帝青睞,貴為太子、外戚、千戶侯也可能成為階下囚、刀下鬼。終西漢一朝,總有人臣前仆后繼,不惜巨大的時間成本、子女金帛,甚至入宮做宦爭寵。而“寵”多是飄風驟雨,一朝得寵,一朝身敗橫死者屢見不鮮。

侯旭東將皇帝與寵臣之間的關系稱作“信—任型君臣關系”,以區別通過皇帝登基、即位、群臣拜謁、稱臣等儀式及日常政務中借文書行政等建立起來的“禮儀型君臣關系”。在他看來,“信—任型君臣關系”并不是帝國童年時期特有的現象。

為此,侯旭東就新書接受了南方周末的書面采訪。

皇帝也要熟人社會

南方周末:書中提到的“禮儀型君臣關系”,能否理解為西方學者所謂“官僚制”和傳統所謂“郡縣制”?

侯旭東:“禮儀型君臣關系”指普遍存在于皇帝與大臣,乃至百姓間的關系,是從人與人關系角度的概括,與“官僚制”和“郡縣制”重疊,但觀察角度不同。它們著眼于制度或結構角度,關注的核心是制度與規則,人往往被邊緣化,也相對忽略皇帝的存在,可能使人誤將其與近代西方的官僚制混同。馬克斯·韋伯使用的“家產官僚制”一說更符合帝制中國的實際。小書立足于人的言行,側重從關系角度分析人(這里具體圍繞君臣)之間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