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美術做伴的童年閱讀
我的童年是與美術做伴的。
責任編輯:劉小磊
劉皓明
(本文首發于2018年5月10日《南方周末》)
我的童年是與美術做伴的。家里的藏書,“文革”前出版的,凡屬于文史類的,都破了“四舊”,只剩下美術書籍基本保持完整,是這些劫后余生的書伴我度過了童年悠閑的時光。物換星移,我雖早已告別美術,那些書籍也都不知后來散落到了哪里,可是能稱得上我書架上的神明、照耀我生命最初那些日子的,便是那些美術書了。
最早接觸的美術書之一應該是1957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水彩畫選集》。這是一部散頁匣裝的畫選,印幅大約有45cm×33cm大小,散頁的每頁都是在硬紙上貼上彩印的水彩畫作而成的,所選的作品均出自上個世紀上半葉及中期中國最出色的水彩畫家筆下,現在能記得起名字的有張充仁、張眉孫、樊明體、孫青羊、潘思同等人。幼時,這些畫家的名字本身就能令我產生無限遐想。在那個旅行十分不便的時代,這些水彩畫更是給了我對中國的人文景觀和山川河流的無盡想象空間,讓我見識了故鄉天津之外的城市與鄉野,也構成了我對我來到這個世界之前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社會面貌的永不磨滅的印象:烈日下的上海城隍廟、清晨時的復興公園、金秋時節的金陵驛站、鄉下農舍里灶臺上升起的炊煙,還有煙氣騰騰的鋼鐵廠、泊滿漁船的漁港等等。這些我在出生前創作和出版印刷的水彩畫或清淡或氤氳的色彩與筆觸在我的心靈里留下的印記,遠比與我同時代出版或放映的《人民畫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柯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