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汶川 | 懷吾同胞,新吾國家 “5·12”汶川大地震十周年祭
我們祈愿你已往生樂土,我們期待你再臨我們共同的生活。
責任編輯:何海寧
(本文首發于2018年5月10日《南方周末》)
不忍回望,哪怕只是影像。生的渴望那么強烈,鮮活的軀體已然靜默。老天何其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憑什么要讓幼兒失去至親,父母甚至無法親手將子女埋葬?憑什么萬千血親骨肉瞬間死別,最殘酷者,舉家消隕于人世?憑什么無分老幼,讓人,讓我們親愛的同胞,這天地間最靈秀者,遭受這樣的集體毀傷?
十年生死兩茫茫。愿你的魂靈,已臻九天之上。十年來,在父母深夜痛哭時,在子女痛切的想念里,在伴侶的徘徊難舍中,逝者依然強烈地在場,給予每一個幸存者以生活的意義和支撐。
你失去了一切,至親失去了你。失去了你,至親也就失去了生活最核心的那部分。面對突如其來的巨大空洞,十年間,很多人在日夜煎熬中艱難前行。
你失去了一切,但沒有失去至親對你無可割舍的思念。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十年來,你以神靈的方式,參與每一個幸存者的生活。我們從未遺忘,只是把這傷痛在心中埋藏。
死亡不是徹底的虛無,悲劇有悲劇的含義。
廢墟上的絕望呼號,以殘忍的面目,向蒼天昭示人之所以為人。那呼號,是你幸?;钸^的證據,是幸存者繼續活著的形態。你有最愛自己的人,也有自己最愛的人。這世上,高山與峽谷,太陽和雨露,都曾因你那一點靈明,熠熠生輝光。劫后余生的幸存者,只要走在生命的大道上,仍可與日月相映照。
十年前,那么多人日夜兼程,用盡心力,去搶救危急中的幸存者,努力安頓猝然而逝者。他們不計回報,只因這場地震讓每個人都親身體驗到,在大自然的威力下,我們都是命運相連的一家人,是同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手足。我們共有著人的痛苦,人的熱愛,人的夢想,人的希望。
所有絕望,我們也都能感同身受。
正因能一起感受絕望,我們才是人;正因在這絕望中能彼此護持,相互關懷,我們才是人;正因能一點一滴穿透絕望,通過重新在土地上用雙手勞作,通過重新學著去愛一個人,慢慢再次開始生活,我們才是人。
十年前,巨災之下,駕駛員將車輛停下,工作的人兒放下手頭活計,人無分男女,地無分東西,我們曾一起肅立默哀,用悲傷把天地充滿。幸存者共同的眼淚,震碎了平常狀態下人與人之間的隔膜。人們真真切切體會到,那些平日看起來似乎毫不相關的人,原來真的能從最深處激起自己的愛與同情,關懷與不忍。再冷漠的人也流下熱淚,再高傲的人也低下頭顱,再殘酷的心,也重新生發出惻隱。而你,隨時都在場。這些眼淚,因你而流,所有努力,因同胞而發。
時間永是流逝,我們咀嚼痛苦,但并不永遠沉溺于痛苦。十年間,青青草木已覆蓋破碎的山河,昔日兒童長大成人,一個個新家庭在磨合中成熟,災區新生的幾千兒童,已在結痂的土地上自由奔跑。
你以自己的生命促使我們發現,一個現代文明國家的建立,既要靠穩固的權利,也要靠彼此之間的同情,既要靠鼓勵個體各施所能的市場,也要靠家人與同胞之間的愛與溫暖。為給孩子留一線生機,母親舍掉自己的生命又如何?為了學生的安全,老師遲走一步又如何?為了人民的安全和福祉,政府少一點GDP又如何?人與人,我與你,不是互不相關的原子,是相互感通和呼應著的生命共同體。權力與權利,不是對峙的雙方,是相濟相生的力量。十年前這場巨震,讓這個國家和她的人民,感受到了更深的生命存在。它不是別的,就是人之為人的天良,就是一個社會奔涌的愛的行動力,就是這個國家理應具有的,破舊立新的良知與勇氣。
正因為有這樣的天良指引,我們才去選擇更好的地基,建立更堅固的校舍,一個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環境,于此成焉;志愿者們才自發凝結,努力變身現代NGO,一個有主體性的能動社會,于此生焉;政府才漸漸邁步向前,更多地將生命放在施政的首位,一種朝向現代治理的趨勢,于此形焉。這是逝者激發出來的遺產,這是生者對逝者的真心紀念。就像十年前南方周末的《汶川九歌》所期待的一樣,讓我們從最疼痛的地方起步,為自己,為我們的后代,繼續努力。
十年已,仍痛哉!我們祈愿你已往生樂土,我們期待你再臨我們共同的生活。
伏惟尚饗!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