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擔心她對我催淚,但她沒有” 作家畢飛宇談董卿與《朗讀者》
《朗讀者》揭示的是眾多訪談者廣闊而又隱秘的內心,它讓你關注具體的人,然后,從具體的人出發,引出朗讀,引出一本書,最終達到引領閱讀的目的。
責任編輯:邢人儼
畢飛宇。
作家畢飛宇是2017年《朗讀者》第一季的嘉賓,在那次節目中,他敞開自己,跟董卿聊起了“漂泊”。
“你究竟經歷了一個什么樣的童年和少年時代,讓你對家的概念是漂泊這樣兩個字?”董卿開門見山。
“第一個,我沒有根。第二個就是,我父母的工作移動性比較大。我的父親是一個身世很不明朗的一個人,他不知道他的父親是誰,即使后來有一個所謂的養父,在他很年輕的時候也去世了。所以我們家沒有根。”畢飛宇這樣回答。
董卿接著說:“對于中國人來講,可能有根的地方,就是有一個在清明節可以磕頭的地方。”
董卿的話打開了畢飛宇的記憶:“你知道在我的童年時代,覺得最神秘的和最羨慕的事情是什么呢?是看我的小伙伴上墳。為什么到了那個特定的日子,下雨或不下雨,許多家庭排成小的隊伍,在父親的帶領之下,一個人代表一個家族,對著泥土說話的時候。”
畢飛宇記得,那次對談中有好幾次,他都處在想哭的情緒邊緣。“如果那天,董卿再往前推一點點,我很可能會大哭。當然如果隔天新聞出現‘畢飛宇在《朗讀者》嚎啕大哭’,我很可能會多增加200個讀者。但董卿沒有,她激勵推動我們情感的同時,還保存了非常高貴的理性。”
十多年前,莫言對畢飛宇說過一句話,“好的小說必定是讓人欲哭無淚。”畢飛宇認為,這句話同樣適用于董卿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