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能找出一個不孤獨的人嗎?” 牟森在《一句頂一萬句》中重述孤獨
“全世界能找出一個不孤獨的人嗎?”牟森把孤獨視為積極和勇敢的詞匯,寧愿將其稱為“獨自”,“恐懼也好,苦難也好,獨自面對,多牛啊。為什么一定要糾纏孤獨這個詞呢?”
責任編輯:邢人儼
老詹畫在紙上的雄偉教堂,令吳摩西心里“似也開了一扇窗”,“惡魔的私語”幾個字,也令他與已故的老詹心里“突然有些相通”。吳摩西雖然沒有被老詹發展為教徒,但他們的相通在書里和戲里都非常少見。
“全世界能找出一個不孤獨的人嗎?”牟森把孤獨視為積極和勇敢的詞匯,寧愿將其稱為“獨自”,“恐懼也好,苦難也好,獨自面對,多牛啊。為什么一定要糾纏孤獨這個詞呢?”
牟森對工作一板一眼,習慣借軍事術語表述——那是“任務”。2018年4月20日,他的新任務,改編自劉震云同名長篇小說的話劇《一句頂一萬句》在國家大劇院首演,距離他1997年決意停下話劇工作已經超過20年。
“這一次從業務上完成了預期。”對于新劇,牟森大體滿意。至于在創作精力旺盛的時候離開,他的解釋簡單:“作品最忌諱重復,你重復自己,不能超越自己,自己就不舒服。”
首演時難免紕漏。演員們操著方言,字幕機突然失靈,有豆瓣網友慶幸讀過原著,“山西話問題不大,河南話真的靠猜”。第二天設備恢復,但麥克風偶爾發出嗡嗡聲。主人公楊百順在舞臺上反復奔跑,惶惶不可終日,恰如他無力掌控命運跌宕。演員一身棉裝,半場跑下來汗流浹背,設備進水,聲音失真。
牟森感念于首演當晚劉震云的評價——演員們“奮不顧身”。他希望未來充實《回延津記》的“未盡之處”。話劇與原著小說結構相同,分《出延津記》和《回延津記》兩部分。小說36萬字,一出一回幾乎一個世紀。牟森堅持改編整部小說,否則寧可不做,戲分兩幕,演下來超過三個小時。
原著中大小人物超過100個,牟森改編至70多位,由舞臺上的16位演員分擔。劇本起始,他把人物標注為:“百姓。百業。百事。百態。”歌隊成員扮演眾多角色,如熟人社會的街談巷議般,一刻不停地關懷著楊百順的命運。
一句、一萬句,故事顯然離不開說話。小說開篇便是本不該成為朋友的一對朋友老楊和老馬,表面親昵實則隔閡。老楊的兒子楊百順人生坎坷,連身份都保不住,名字改過幾輪,從楊摩西、吳摩西直到羅長禮,背井離鄉,方才過上大體安穩的日子。他如眾生的代表,孤獨而勤勉地活著。
“全世界能找出一個不孤獨的人嗎?”牟森向南方周末記者發問。他把孤獨視為積極和勇敢的詞匯,寧愿將孤獨稱為“獨自”:“恐懼也好,苦難也好,獨自面對,多牛啊。為什么一定要糾纏孤獨這個詞呢?”
從這部講說話的小說里,牟森讀到了勇敢與溫暖,想把它們呈現在話劇舞臺上。他下結論:“孤獨的人都是勇敢的人。”
因緣宿命前世今生
2017年最后一天,牟森突然想通了話劇《一句頂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柯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