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庸:嘗試抵抗人性中的“微小邪惡”
“微小的邪惡其實就是一種貪婪和自私?!?/blockquote>責任編輯:邢人儼
《絕對小孩3》中,朱德庸為此圖寫下:“如果全世界最后只剩下一個大人,我們小孩也不會欺負他!”
(本文首發于2018年5月17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朱德庸 嘗試抵抗“微小的邪惡”》)
在朱德庸看來,“微小的邪惡其實就是一種貪婪和自私。”它可以是校園孤立,溝通鄙視,也可以是情感沖突,跟大惡比起來,它是很微小的,隱藏在人性里,有時候連當事人都未必察覺得出來。
《絕對小孩3》是朱德庸2018年出的新書,距離上一本《大家都有病2》,已經過去五年,距離《絕對小孩2》,則過去了九年。
在《絕對小孩2》之后,朱德庸以為這個系列就算畫完了,他發現對外面世界的好奇慢慢開始消退,轉而觀察自己身上發生過的事情:“以前都是用一個望遠鏡往外看,我現在想用放大鏡看我自己。”
朱德庸首先回過頭來重新感覺自己的童年,想知道童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探尋童年的過程,也是又一次趨向內心深處的過程。他慢慢覺得自己的童年還有另外一個力量,這個力量幫助幼小的他抵抗了不快樂的現實世界,也為孤獨的他保留了快樂的想象世界。
“這個力量在8歲的時候幫我對抗這個世界,在我58歲的時候同樣能夠幫我對抗這個世界。”朱德庸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他漸漸發現,這個世界仍然有太多繞不過去的陰影和困惑,始終揮之不去的是人性中的自私和貪婪,朱德庸稱之為微小的邪惡。“微小的邪惡其實就是一種貪婪和自私。”朱德庸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他意識到,微小的邪惡貫穿他過往的每部作品之中,它是每個人內心都可能經歷卻難以回避的苦澀,最后,它變成了漫畫中幽默,以及讀者的會心一笑。對朱德庸來說,回到漫畫的世界,他才有可能對抗微小的邪惡。
漫畫一度讓他大獲成功,但他在臺北卻常年深居簡出,對公開的社會活動能避就避,能躲就躲。
五年前,朱德庸向媒體透露自己被確診為亞斯伯格癥(編者注:屬于一種發展障礙,其重要特征是社交與非言語交際的困難,同時伴隨著興趣狹隘及重復特定行為),困擾他多年的社交恐懼終于找到了原因,他也因此接受、原諒了自己不快樂的童年。“原來我這一生最自在的時候是當兵,那個時候我還沒有因漫畫成名。”
2018年4月,朱德庸向南方周末記者敞開心扉,首次坦白記憶中微小的邪惡、對成名的抗拒以及好奇心衰退的原因。
我不想再回到童年
《絕對小孩2》畫完了,我以為重新過一次童年也就過完了。但在這九年里,我慢慢覺得童年還有另外一個力量。
現在我馬上58歲了,這幾年可能真正地步入人生反省的階段,我從童年里得到的已經不再是回憶了。我這幾年很想把童年認識的房子用鉛筆稿慢慢描繪出來,讓它能夠具體地呈現。直到我覺得用鉛筆去畫素描的老宅還是不夠,我沒有辦法去觸摸它。我定了一個計劃,把小時候的房子做出模型,可能是1:100的這種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