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就業新契機,“很榮幸生活在一個AI的時代”
雖然近年來殘疾人就業規模保持穩定,但就業層次較低、就業穩定性差的總體形勢沒有根本改變。
責任編輯:呂宗恕
廣州市殘聯為精神障礙患者提供的繪畫空間,墻上持滿患者的作品。
(本文首發于2018年5月17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我很喜歡這份工作” 2017年全國城鄉持證殘疾人就業942.1萬》)
據國務院殘工委在“十二五”收官之年開展的全國殘疾人基本服務狀況和需求專項調查顯示,我國城鄉16-59周歲持證殘疾人就業率為45%。
雖然近年來殘疾人就業規模保持穩定,但就業層次較低、就業穩定性差的總體形勢沒有根本改變。
“他很少抱怨工作辛苦,時常和我說,他很喜歡這份工作,覺得現在自己能養活自己。”一名智力發育遲緩青年的母親在寫給廣州利康社工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利康中心”)的感謝信中這樣寫道。
“沒有做過面包店,要體驗工作。”“那你喜歡這里嗎?”“喜歡!”24歲的無聲面包店店員王盼用微信打字回復南方周末。
“有機會,我一定要推薦一些殘友來做這個項目,一起靠勞動來賺錢嘛!”女孩楊悅是京東大數據標注項目的一員。她這樣形容現在的狀態:“十分開心,每天都干勁兒十足。”
談及如何破解殘疾人就業難題,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綜合辦公室副主任周娜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訪時這樣說道:“未來的社會,作為社會財富的創造者,應該只有人,而沒有殘疾。”
就業新契機“互聯網+”
楊悅出生時因醫療事故腦部受創,導致右手和右腿偏癱,幾次找工作受挫讓她越來越內向,她覺得找工作太難了。后來,楊悅媽媽帶著她報名“京東微工”,她在2018年1月順利通過考核和培訓,成為京東大數據標注業務組的一員。
“京東微工”是京東采用人工智能輔助就業,旨為殘疾人提供一份易得、穩定的收入。
“數據標注工作的門檻很低,殘疾人只需要一臺電腦,就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數據標注,標注數據的內容涵蓋了文字、圖片、語音等不同類型。”京東公益項目經理趙超介紹,“聽障人士可以完成圖片、文字的標注工作,肢體殘疾者在我們看來跟健全人士完全一樣,幾乎能夠完成所有類型的標注工作。”
據介紹,現在每天經楊悅標注的數據近3000條,已經與健全人處理量相當,而且正確率完全符合京東驗收標準。
“我覺得,京東的大數據標注業務不僅像我一樣的肢體殘疾朋友能處理,其他殘疾類別的朋友也是可以的。有機會,我一定要推薦一些殘友來做這個項目,一起靠勞動來賺錢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