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特寫災區
記住歷史是記者的天職,他們用善于發現的眼睛,留住了厚重的歷史,凝住了感人的一刻。
汶川的傷痛,在我們記憶中定格;千鈞一發的救援,在那一個個精彩片段中凝固。
默默而偉大的堅持,體現著災區人民心中的力量;笑看未來的坦蕩,寄托著明天的涅槃;而這些,又與史詩般的重建一起,共同匯進波瀾壯闊的歷史。
掬一抔歷史長河之水,未從指縫流走的,卻經常是升華了的一系列瞬間。
記住歷史是記者的天職,他們用善于發現的眼睛,留住了厚重的歷史,凝住了感人的一刻。
圖片說明...
四川綿竹市漢旺鎮廣場時鐘永遠定格在(5月12日)2點28分。應市民要求,綿竹市近日也向有關部門申請,將大鐘作為歷史見證永久保留。(6月17日攝)
6月10日,四川省青川縣青川中學一名轉學至銀川就讀的學生,出發前回望故鄉,百感交集。因汶川大地震毀壞了青川中學所有的教學樓,在新校舍建成之前,學生們需要離開家鄉到其他省市繼續學習。
6月9日,由于就要和孩子們分別了,志愿者杜文娟心里依依不舍。當天,志愿者教師在四川省江油市災區的帳篷學校里和這里的近百名學生上了帳篷里的最后一課。
曾經充滿悲情而人頭攢動的綿陽市九洲體育館尋人公告攔前,此時只看到這位孤獨的守望者(6月4日攝)。
6月5日,一位小女孩在綿竹體育中心帳篷活動中心以帳篷生活為主題進行繪畫創作。當過多地看到地震廢墟中掩埋著那么多“手與筆”的慘烈揪人畫面時候,人們更希望,今天手中握筆的孩子們更加幸福。
6月9日,江油市太平鎮學校六年級學生鮮文靜(左)在帳篷學校里專心聽課。當日是四川省江油市帳篷臨時學校的最后一課,近百名師生們就要分別了,一個個依依不舍。 隨著四川地震災區生產生活的逐步恢復,失散的學生也逐漸回到學校復課,一些帳篷臨時學校也由此結束了特殊使命。
5月23日拍攝的參與救災的成都軍區某防化團戰士,他的眼中布滿了血絲。救災部隊在緊急救援過程中,深入鄉鎮村莊進行全方位的生活飲用水源檢測,開展衛生防病宣傳,進行全方位消毒,確保大災之后無大疫。
6月8日的雨夜,戰士們夜宿唐家山堰塞湖,鞋幾天未曾干過。帳篷里的蚊蟲不計其數。
6月2日,一位解放軍戰士正在徒手架橋。 汶川大地震后,四川平武縣南壩鎮成了一座孤島。前來救援的空軍某部官兵用鐵絲、鵝卵石、竹木等材料架起一座橋,方便盡快救出傷員、運送物資。
5月22日,在四川地震重災區什邡市紅白鎮,一名戰士在帽子上貼上自己女朋友的照片。
6月8日,在位于汶川縣城岷江江邊的救災帳篷營地,80歲的老人余懷秀站在自家帳篷的門口。
6月13日,一位90歲高齡的老人在落淚。當日,成都鳳凰山機場附近村民自發來到機場附近,在靈車必經的路口,手持菊花,為直升機失事遇難人員送行。
5月19日14時28分,83歲的離休干部段金聲老人手持一枝菊花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為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難者默哀。
5月31日,德陽東汽小學的小學生楊佳赟在安置點的帳篷外吹泡泡?!?span class="cm_pic_author" style="color: #aaa;">(新華社記者 李健/圖)
5月24日,在四川地震重災區什邡市紅白鎮一個受災群眾安置點,一位老者在吃早飯。
6月6日,映秀鎮臨時小學外,一名女孩突然飛躍起來。
網絡編輯:mer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