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厲整治脫貧攻堅中的歪風 ——一些地區(部門)扶貧領域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掃描

近日,四川省瀘縣紀委監委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圖為紀檢監察干部在海潮鎮小象村核實了解有關問題。吳威 萬利邦 攝影報道

日前,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紀檢監察干部針對扶貧領域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到該區河市鎮走村入戶向群眾了解有關情況。林升 姚秋惠 攝影報道

5月2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以《脫貧攻堅的井岡答卷》為題,對率先脫貧的井岡山市進行了樣本分析報道。從中不難發現,井岡山邁過的“十道坎”,道道“干”字當頭,坎坎“實”字托底。

井岡山市的生動實踐,是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一個縮影。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減貧6600多萬人,年均減少1300萬人以上,一大批貧困地區拔掉了“窮根”,一戶戶貧困群眾摘掉了“窮帽”,扶貧工作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

然而,隨著扶貧工作的深入推進,一些地區和部門政策不落地、幫扶走過場、脫貧不精準等作風問題逐漸浮出水面,這給當下已經進入攻城拔寨、啃“硬骨頭”階段的脫貧之路帶來了不小的障礙,搬掉這塊“絆腳石”刻不容緩。

被念歪了的扶貧“經”

給貧困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徹底擺脫貧困的桎梏,是精準扶貧的題中之義。但是,當下有些地區、部門和部分黨員干部卻把“好經”給念歪了。

“像這樣改來改去的表格,我已經填過9套了,連貧困戶都煩了,說怎么老讓我們簽字??!”去年12月,媒體記者在中西部采訪時,一名掛職第一書記的扶貧干部大倒苦水,精準扶貧成了“精準填表”。

誠然,通過一定的表冊來反映精準扶貧的工作績效,無可厚非,也有必要。但如果熱衷于閉門造車,把大量的時間精力耗在填表造冊上,試問,哪還有時間為貧困地區、貧困群眾探求貧困之源、解貧之道、脫貧之本?

如果說“精準填表”讓人反感的話,那玩數字游戲、搞“數字脫貧”的干部更是獲得差評。他們在脫貧攻堅中為“搶得頭彩”,“閉著眼睛”“打著算盤”算收入賬,“幫助”貧困戶“算”脫貧。

2018年4月,湖北省荊州市紀委監委通報了4起扶貧領域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典型案件,其中一起為江陵縣資市鎮玉古村村委會副主任姚華在精準扶貧中工作不實、弄虛作假的問題。2016年8月,姚華在核算擬脫貧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時,在辦公室采取估算收入的方式,將村里23戶脫貧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全部填報為4200元,與脫貧對象的實際收入嚴重不符,受到黨內警告處分。

如此“算賬”并非個例。有的把1畝辣椒寫成5畝,年收入從3000元虛增到1.5萬元;有的規劃養殖12頭豬,實際連豬圈都沒有;有的“安排”貧困子女進廠上班,實際上只是干點零工……

一些地方和部門為了盡快完成脫貧目標,不顧實際,盲目“拍板”,刻意壓縮脫貧年限,搞“快餐式”脫貧。中央要求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省里就提出提前一年脫貧,地市就提出提前兩年脫貧,到縣里和鄉鎮的脫貧時間就更短了。如此一來,一些地區的扶貧干部就對一些短平快的扶貧項目樂此不疲。給點小錢、做點小工,以此快速增加貧困戶收入,實現率先“脫貧”目標。表面看,這種“輸血式”的扶貧之舉的確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可實際上這些貧困戶連最起碼的“造血”功能都沒有,弱不禁風,隨時可能出現返貧。

有的地方盲目拔高脫貧標準,中央提出“三保障”,有的地方就變成上什么學都免費、看什么病都不花錢、拆舊房蓋大房住好房,背離了脫貧本意。

還有個別基層黨委政府亂設扶貧工作考核指標。如前段時間就有地方下達指標,對中國社會扶貧網APP注冊量進行考核,導致淘寶上甚至出現了代注冊者的“搶手生意”。

此外,在扶貧工作中,還存在著履職不力、措施不實,審核走過場、把關不嚴格等不擔當、不作為的問題,以及“今天查看、明天督導、后天考核”的重復檢查機制,也令貧困戶反感不已。

如此不走心的扶貧為哪般

“填表造冊”式的空洞扶貧,“閉門畫押”式的數字脫貧,“拔苗助長”式的提前脫貧,“掩耳盜鈴”式的審核把關,“走馬觀花”式的檢查考核……凡此種種形式大于內容的不走心現象,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一些地區部門和部分干部沒有把扶貧工作真正放在心上,責任心不強。

2017年,中央紀委和河北省紀委通過走訪調研、專項檢查和巡視巡察發現的張家口市及下轄蔚縣、康??h扶貧領域存在的壓案不辦、小金庫問題突出等嚴重違規違紀問題,就暴露出責任缺失、工作作風不實。

在這種有職不履、有責不擔的心態下,諸如“駐村扶貧就是掛個名”“只要不貪不占,其他沒什么大不了”等謬論蔓延,一些地區對待扶貧工作蜻蜓點水也就不足為奇了。

去年初,北方一省份十多個省級貧困縣競相申報摘掉本地貧困帽子,而競相申報的背后,竟然有個別地方黨政主官打著自己烏紗帽的“小九九”。這種上不符中央精神、下不合百姓期待的“急躁癥”,衍射出一些貧困地區領導干部扭曲的“政績觀”,是當前精準扶貧官僚主義的典型。

在這種情況下,急于完成扶貧指標、快馬加鞭亮出“成績”成了“頭等大事”。于是,今天播種明天就開花結果,只“輸血”不“造血”,搞“應景式”“注水式”的假脫貧,到頭來貧困群眾的生活沒有根本改變、窮根沒有徹底拔除,就被稱為“摘了貧困的帽子”,嚴重影響了黨和政府的形象。

檢查多、考核多、評比多、會議多、文件多的“五多”現象,也是扶貧領域作風問題的“助推器”。今天這個部門檢查,明天那個領導調研;年前制定考核指標,年中實地抽查跟蹤,年底量化考評。據媒體披露,有的地方半年時間內接受5次扶貧檢查,每次迎檢花費近20萬元;交叉檢查事關排名,成效互評變成相互“拆臺”……

推進脫貧攻堅,加強扶貧考核和檢查是必要的手段。然而,如果“為檢查而檢查”,不僅導致基層干部把大量時間耗費在“包裝迎檢”上,而且容易滋生“檢查組說了算”的官僚主義思想,陷入“材料出政績”的形式主義怪圈,更會影響脫貧攻堅應有的實效。

多管齊下狠剎扶貧中的歪風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防止形式主義,扶真貧、真扶貧,扶貧工作必須務實,脫貧過程必須扎實,脫貧結果必須真實,讓脫貧成效真正獲得群眾認可、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

當前,必須下大力氣、綜合施策,堅決整治脫貧攻堅中各種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

首要的一點,必須壓緊壓實各級各部門脫貧攻堅的主體責任。各級黨委、政府要把脫貧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來抓,精準識貧、因地制宜、對癥下藥,逐戶落實幫扶責任人,通過“一戶一策、一戶一法”,摸清底子,找準窮根,制定切實可行的幫扶方案。

福建省永春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縣監委主任江淵表示,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要根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的部署要求,深入開展扶貧領域專項治理,將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作為重要內容,綜合運用一線訪查、派駐監督、巡視巡察等有效措施,對失職失責、虛假脫貧、“數字脫貧”等扶貧歪風的責任人嚴肅追責問責,保持高壓震懾,倒逼責任落實。

對扶貧表冊進行“瘦身”,去掉不必要的形式,讓扶貧干部把時間精力放在幫助貧困群眾解決實際困難上,十分重要。在這方面,去年7月24日,國務院扶貧辦發出通知,從減少填表報數、減少檢查考評、減少會議活動、減少發文數量、規范調查研究、嚴格監督問責6個方面,要求各地制止頻繁填表報數、迎評迎檢、陪會參會等大量耗費基層干部精力的行為。自2018年1月1日起,扶貧數據主要通過國務院扶貧辦建立的建檔立卡信息系統上報,不再要求縣以下單位通過其他渠道提供,確?;鶎痈刹繉⒐ぷ骶奈纳綍V薪饷摮鰜?,投入到精準幫扶一線上。

對此,各地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很多地方建立監督檢查聯合工作機制,防止多頭檢查、重復檢查、扎堆檢查等問題;充分利用扶貧資金在線監管系統,強化對扶貧資金“流向、流量、流速”的電子監察和預警功能,把控資金管理和使用方面的廉政風險點,實現智能化、精準化監督,切實減輕基層負擔。

建立公開透明的扶貧機制,也是遏制扶貧歪風的法寶。福建省泉州市委黨校理論研究室主任、副教授王江波認為,從識別貧困對象開始,到幫扶資金、幫扶措施、幫扶成效,直至貧困戶摘掉貧困的帽子,建立一套即時性、全景式的公開透明機制,讓貧困戶知底、讓社會各界知曉,就會令“被脫貧”“數字脫貧”等現象無處遁形,從而倒逼相關部門、相關黨員干部真真切切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

此外,還要將脫貧攻堅作為干部選拔使用的“試金石”,堅持在扶貧一線發現干部、培養干部、考察干部,真正把作風過硬、責任心強、實績突出的扶貧干部選出來、用起來,樹立實干擔當的選人用人導向,調動廣大干部參與扶貧的積極性主動性,全力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網絡編輯:吳悠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