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一本掛歷相當于五斤豬肉
上世紀80年代,掛歷作為提示時間的老物什,是類比于“三大件”的存在。
責任編輯:吳悠
上世紀80年代,掛歷作為提示時間的老物什,是類比于“三大件”的存在。而現在它成為了我們追尋過去的最佳指南。掛歷是時髦的,翻一頁老上海月份牌,可以瞥見十里洋場富貴浮華的一角,再翻一頁,竟是戲水的泳裝女郎,生澀的動作呈現出90年代的躁動與迷茫。掛歷又是落伍的,在互聯網全面覆蓋之后,它的功能逐漸被手機備忘錄取代,我們不再數著掛歷上的數字做大事記。而上面風流婉轉的美人,也青春不再,氣質出眾者寥寥。
唯一不變的是,時間依然逃也似地飛去。就像馮驥才的《日歷》中寫的那樣:“歲月何其速,哎呀又一年。” 所以現代人買掛歷,求的大多是個情懷。
說一段前塵往事
古羅馬時期,放債的商人將債務人的負債情況及收息時間等信息寫在紙上,許是欠債的太多或者商人健忘,為了能精準提示收債時間,他們又將這紙貼在了墻上。所以掛歷最初是以一種“討債本”的形式出現。
而中國掛歷從歷書的基礎上演變而來,歷書,又稱“通書”,“時憲書”,作為古代民眾興農事,計日期和測吉兇的參照文本,歷書只能由統治者頒布制定,歷代沿襲并不斷修訂。直到19世紀末,歷書這一文化壟斷才被打破。一些報館、糧油鋪會通過贈送年歷以示對老主顧的感謝。鴉片戰爭后,通商口岸被開設,大量“洋玩意”流入中國,上海也成為了中外資本博弈的舞臺。受西學東漸之風氣的影響,新生民族資本家仿照洋商在商品中附帶印有美女、靜物等畫片,將中國的四大美女、福相盡顯的胖娃娃畫到了年歷中,并加上銅邊,便于懸掛。故而,融合了東方歷書與西方廣告畫的”月份牌“誕生了。這一時髦的物件在民國時期大為流行,確定了日后掛歷圖文并置的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