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追蹤外來工子女求學路,他有了這樣的發現
然而不管經歷過什么,他們去了又回,仿佛這個自己沒有戶籍的城市,才是家的所在。
責任編輯:吳筱羽
2004年,全國第一所民工子弟希望學校在滬開學。
(本文首發于2018年5月24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放牛班等待春天 人類學者十年追蹤六十外來工子女求學路》)
2008年到2017年,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凌旻華對上海60名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進行了跟蹤研究,記錄他們求學時經歷的制度歧視、地區發展和社會文化差異等困境。
他們在上海長大,大多就讀打工子弟學校,從未獲得在上海中高考的資格,要么留下讀職校,要么獨自回鄉上學,只有極個別人能最終考上大學。然而不管經歷過什么,他們去了又回,仿佛這個自己沒有戶籍的城市,才是家的所在。
軌道交通10號線的終點新江灣城是上海新興的住宅區,也是著名的生態園區。但在12年前,別墅和小區尚未建成,這里磚瓦遍地,搭起許多棚屋,住下了大批外來務工人員,當中近半家庭帶著孩子在上海謀生。
孩子們在附近的藍鷹打工子弟小學上學。學校建在拆遷后的廢墟上,沒有圍墻,唯一的教學樓和周圍的殘磚斷瓦融為一體。每周六,這里會傳來孩子們的合唱,這是他們僅有的課外興趣班——公益機構久牽組建的36人合唱團,創始人張軼超將它取名“放牛班”,這個想法源自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這群孩子也是耶魯大學人類學博士凌旻華的研究對象。凌旻華的童年在浦東鄉村度過,外地人開起了一家家麻辣燙、沙縣小吃、黃燜雞、豬腳飯,1990年代浦東開發的城市化大潮襲來,越來越多外來務工者遷入,居住在城市邊緣。
2008年,凌旻華著手準備博士論文,目光關切地投向這些家庭,好奇他們的孩子如何在上海求學。她來到久牽為學生補習英語,尋找研究對象,其中就包括“放牛班”的成員。他們在上海長大,大多就讀打工子弟學校,從未獲得在上海中高考的資格。如果不愿留下讀職校,就得回鄉上學,成為暨南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院院長馮帥章的研究中“處境糟糕的‘回流兒童’”。
2008年到2017年,凌旻華對60名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下稱“隨遷子女”)進行了跟蹤研究,記錄他們求學時經歷的制度歧視、地區發展和社會文化差異等困境。
十年人事變遷,凌旻華如今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助理教授,仍保留著不時與采訪對象遠程聊天的習慣。采訪對象們多數去了又回,盡管升學制度將他們排除在外,但這個他們沒有戶籍的城市,仿佛才是家的所在。
據上海社科院數據,從2001年到2008年,上海打工子弟小學數量從591所降至62所,藍鷹小學是消失者之一。2008年,上海針對這一群體啟動了納民小學計劃。十年后,由于人口結構變化等因素,納民小學數量已大幅減少,在青浦區,最后的15所納民小學也將在2018年6月過后關閉,余下學生進入公辦學校。
從這個層面上看,上海對隨遷子女更友好了,然而中高考政策始終未放開。
一群初中生討論著沉重的話題
多年后,侯湘婷在上海大學路的一間奶茶店里做調茶師,對于當初的決定,她有些后悔。
走的那一天,侯湘婷沒有告訴老師和同學,16歲的她害怕任何一句挽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