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階層焦慮的背后,小補習班的“大算盤”
“換個角度看,‘黑補習社’其實是填補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空缺?!?/blockquote>責任編輯:姚憶江
(本文首發于2018年5月24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制度“擦邊球”與家長“焦慮”并存之下 小補習社打“大算盤”》)
“現在接收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補習信息不斷交叉傳播,影響到家長的心態,加重他們的焦慮。”補習機構的夸張甚至虛假宣傳,推動“非剛需”補課越來越多。
“有時候也不是非要什么名師來補習,找個人督促一下孩子學習,輔導一下,孩子覺得可以就好。”“換個角度看,‘黑補習社’其實是填補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空缺。”
這是子睿教育成立三年來的一大危機。
2018年3月,子睿教育突然從廣州市越秀區西湖路的一棟居民樓搬離,“避一避風頭”。此前每晚,有數十個中小學生背著書包于這棟樓上下,將自己的課余時間“貢獻”給連身份背景都無從得知的“老師”。
“剛開始資金不夠,在居民樓開班沒有營業執照,這很正常,很多人都是這么做的。”子睿教育負責人楊宇達說,三年前,他辭掉了市場營銷的工作,和另外幾個中學同學一起“裸辭”創業。在三年內,子睿教育由只有一個居民房“教學點”,發展到擁有兩個“校區”、4個“教學點”的培訓機構,學生也由最初的50個,到如今逾300個。
子睿教育滿足了市場的需求,“太多孩子需要上補習班”。
這不是特例。近期,教育部會同民政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派出7個督查組分赴華北、東北、華東等地開展校外培訓機構整治專項督查,廣州也開展了多次突擊檢查。僅在廣州市黃埔區萬科東薈城一棟只有12層的建筑內,檢查組就發現了30家教育培訓機構,其中僅有一家擁有辦學資質,其他均屬無證辦學。
自今年2月底《關于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這個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整治令”發布后,整治課外培訓市場亂象的“重拳”,一個接著一個。
如此嚴峻的形勢之下,依然有“漏網之魚”。憑借著相熟的在校老師介紹生源、將兼職大學生偽裝成名校在職老師、偷稅漏稅等方式,一些無證照補習社如朵朵喜陰的菌菇野蠻生長。
焦慮感下的“非剛需”補課
“同學你好,我叫楊宇達,你可以叫我楊老師。”南方周末記者以求職大學生身份,來到子睿教育位于居民樓19層的“教室”。門里是一個約130平方米的三居室,在子睿教育的精心布置下,空間得到了盡可能的利用:幾個房間甚至是窄小的廚房,都被放進了一塊白板和一排排桌子椅子;并不寬敞的客廳,用白板間隔出4個角落,用作“一對一”輔導區域。按照課桌椅數量粗略估計,這間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